浙江援疆工作牵住“牛鼻子”

07.11.2014  13:29

  自2010年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以来,一大批民生、产业、智力项目落户并产生效益,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欢迎。用阿克苏地委副书记、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徐纪平的话来说,就是:“吃透中央精神,发挥浙江优势,紧贴当地实际,力争使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者每一个项目都要‘对症下药’!

   种子工程”结硕果

  古丽扎尔·玉山是库车县齐满镇中学教师。她在阿克苏教育学院库车培训中心接受了浙江教师两年的双语培训。她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每句汉语都说得非常流利且标准。“在培训时,我用心听浙江老师的咬字发音,使我受益匪浅。如果我说得不标准,教出来的学生也不标准。我是教历史的,要让我的学生真正知道我们祖国及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史!

  浙江省对阿克苏地区35岁以下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项目计划培训5072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培训分设阿克苏和库车两个基地,班级数50个左右。两个培训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即统一学员管理,统一培训标准,统一评价体系,统一考核结业。

  新一轮援疆启动以来,到今年10月,浙江已完成了对4000名少数民族教师的双语培训任务,这些教师已经走上了双语教学岗位。现正在参加培训的有1072名,明年结业。“就双语教学来说,我们对教师实施的是‘种子工程’。浙江教师要教好阿克苏的教师,阿克苏教师要教好学生。因此,我们学院必须严格把关。”援疆干部、阿克苏教育学院副院长金祖庆坦言。

  浙江整个支教团共有浙江教师117人。

  为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浙江投入资金1.61亿元,帮助阿克苏地区在阿克苏市和库车县各建设了一所双语教师培训中心。同时,浙江省还投入援助资金1.06亿元,全额承担教师培训费用。

  在具体做法上,采用分层建班和分类设班教学。培训第一年采用分层建班,进行汉语基础知识教学。开班前,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面试和笔试相结合的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摸底考试,根据汉语水平将培训学员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建班,主要是对培训学员进行汉语语言基础的强化学习与训练。

  今年7月,自治区组成专家评估小组对浙江2012级结业的教师项目实地调研和工作评估后认为,双语培训学员的汉语水平和教学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国家援疆政策和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取得了实效,浙江省教育援疆获得丰硕成果。在浙江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阿克苏地区教育局的指导下,阿克苏教育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值得在自治区各地的双语培训中推广。

   电商援疆”售林果

  全国各地消费者可以与阿克苏本地消费者同步买到刚上市的新鲜红枣、核桃、冰糖心苹果了。这些都得益于杭州市在阿克苏市实施的“电商援疆”项目。

  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吐格曼巴希村的阿克苏戈壁枣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立秋以来,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主管销售的明云说:“每天一大早,内地消费者就开始订购我们的林果产品。

  “我们在网上的火热销售,都是杭州‘电商援疆’的结果。”合作社总经理曹川江一语中的。

  阿克苏有着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生产的果品质量上乘,林果业一直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前当地农民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走的都是传统线下渠道,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

  为补齐销售的短板,从今年4月开始,杭州市利用“电子商务之都”优势,投入45万元,为阿克苏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电商企业,帮助未就业大学生、林果业商贸企业发展线上贸易。目前,已培训了600多人。

  曹川江2010年毕业于北京邮政大学,他学的专业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怎么样搞网上销售,他还是不十分清楚。所以,他毕业以后,一直在他父亲曹明富牵头组成的戈壁枣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当“秀才”。当曹川江得知杭州要在阿克苏培训“电商”时,他踊跃报名,也是第一批参加培训的大学生学员。

  在电子商务培训班,曹川江学习到很多电商知识,这给他带来很大的信心。同时他们又发掘了阿克苏本地农副产品的优势,随着社员红枣树一年一年的生长,红枣品质更加优越,晾晒后的干果并不比市场上流通的干果品质差。

  为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家合作社建立了电子商务集运营、设计、客服、物流、财务于一体的13人小团队(绝大部分是未就业大学生)。当“秀才”的曹川江从此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身份也变为合作社的总经理。“我们今年在网上的销售可以达到8000多万元,要比在线下的销售高出2000多万元。我们将拓展更广阔的平台,达到更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回报合作社成员。这也更增添了我们走好电商之路的决心和信心!”曹川江这样直言。

  据杭州市对口支援阿克苏市前方指挥部指挥长楼建忠介绍,今年杭州市全额投资3000万元援建的阿克苏市就业培训中心大楼,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9月底主体工程通过联合验收,明年7月前可投入使用。建成后,每年可为当地培训5000人次的电商人才。

   文化礼堂”聚正气

  记者在库车县齐满镇渭干村“文化礼堂”看到,年轻人在打乒乓球,中年人在阅览室看书,妇女则在活动室里看电视文艺节目……一派和谐氛围映在记者的眼帘。

  现年38岁的村民吾买尔·阿木提家6亩棉花大部分已经卖完。他正在“文化礼堂”的阅览室看《林果嫁接技术》一书。“我想做个提前量,把我家的棉花地改作林果,想多挣些‘排档子’(维吾尔语:好处、利润)。全村不少村民都在想办法勤劳致富,村‘文化礼堂’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吾买尔说。

  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宁波市对口支援库车县前方指挥部在库车县齐满镇渭干村建设“文化礼堂”。5月下旬启动,7月4日建成试运行。

  “文化礼堂”建设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围绕“道德讲堂、文化家园、百姓舞台”的基本定位,具有开会议事、道德宣讲、礼仪庆典、文体娱乐四大功能,建有家园馆、舞台、文化科技长廊、农家书屋、健身广场等10项设施。

  硬件建设是基础,运行管理是关键。文化礼堂的日常运行管理以渭干村村委会为主体,做到有人管、有事做、有特色。村党支部给“文化礼堂”配备了一两名懂文化、会管理、热心文化事业的专(兼)职人员,负责文化礼堂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

  “文化礼堂”每月开展一次道德讲堂、形势政策宣传、麦西来甫、体育比赛、木卡姆文艺演出、电影展播等,统一组织村民在“文化礼堂”开展婚礼、割礼、过乃孜、参军、入学等典礼活动。同时,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普图书阅览、种养殖经验交流等活动。

  文化礼堂’带给渭干村许多新变化。如今村里读书看报的人多了,喝酒赌博的人少了;学科技的人多了,搞迷信的人少了;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的人多了,蹲墙根说闲话的人少了;谋求上进的人多了,不思进取的人少了。”渭干村党支部书记萨热木·克里木说。

  文化礼堂’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场所,更是农民的‘欢乐家园’。在渭干村等10个村‘文化礼堂’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浙江省计划明年在阿克苏地区各县(市)的每个乡(镇)援建一所‘文化礼堂’。”徐纪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