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故事·放歌:天山南北起新城

16.07.2015  15:24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一个城市的产生过程。

    一年、二年、三年,当然是虚指。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诞生和发展,往往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新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全疆能称为城市的仅有迪化(今乌鲁木齐)一个。至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也才一共三个,分别新增了南疆的喀什和北疆的伊宁。

    斗转星移,几十年间,新疆的城市已从寥若晨星到星罗棋布。这不仅是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过程。

    地图的记忆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雷报道)司马迁所描述的“成都”演变史,已经无从考证。但新疆乌鲁木齐的发展变化过程,却留下了太多“证据”,地图即是其中最直观的一个。

    72岁的乌鲁木齐市民刘天视是一位收藏家,尤其喜欢收藏地图。他的手上,光乌鲁木齐地图就近80幅,跨越了60多年的历史。

    在1947年的地图上,时称迪化的乌鲁木齐城区仅巴掌大小。据记载,直到解放前,迪化整个市区面积也不超过1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0万。

    刘天视老人经常翻看这些老地图,对乌鲁木齐的发展变化过程了然于胸。他说,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乌鲁木齐的城市面貌都没有太大变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城市发展也比较缓慢。1959年的乌鲁木齐地图显示,全市仅有一二十家单位,基本没有什么大型建筑物。

    在地图记载之外,刘天视老人的亲身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的城市发展状况。老人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乌鲁木齐到处都是土路,市政设施非常简陋,城市环境也比较糟糕,马粪牛粪是马路上常见的点缀。

    同期,整个新疆的城市建设都乏善可陈。翻阅档案可以发现,1966年出版的新疆解放后的第一部地图集上,标有城区图的仍只有乌鲁木齐、喀什、伊宁三座城市。而且,和现在我们熟知的城区图相比,这些城市的城区图简单得令人吃惊,几纵几横的若干条街道,便勾勒出了城市的全貌。

    随着地图年代的推移,乌鲁木齐的城市范围越来越大,道路、桥梁、建筑等地标渐渐布满整个地图。到改革开放后,变化速度更是日新月异。

    人民路立交桥是乌鲁木齐第一座立交桥,1985年建成投用。在刘天视老人收藏的地图上,这个里程碑式的地标从那年起醒目地标注着。也是从这年开始,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明显加快,路越来越长,楼越来越多,城市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北京路、七道湾路以及西山156队等方向。

    时光的脚步继续,慢慢地,人民路立交桥在地图上越来越不显眼了。因为需要标注的信息越来越多,30年间,光是河滩路上的立交桥,就增加到了10座,其他诸如道路、高楼、单位等更是数不胜数。到2014年,乌鲁木齐市城区面积已经达到400多平方公里,城市设施、功能日臻完善和现代化,与60年前已天壤之别。

    全疆的城市发展也日新月异。现在,翻开新疆地图,大大小小的城市在天山南北星罗棋布,仅设市的城市就有20多个。有趣的是,近几年,新疆城市的变化速度甚至超过了地图的更新速度。

    外环路、田字路、BRT、高铁片区……现在,虽然乌鲁木齐市市区地图已变成一年一更新,但测绘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常常接到这样的询问:为什么一些新修的道路没被绘进新出的地图中?

    与此同时,在全疆范围内,几乎每年都有新城市成立。刘天视老人笑言,要花更多钱用来收藏地图了。

    新城的崛起

    长久以来,新疆的城市格局中,乌鲁木齐“一城独大”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全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种状况逐渐改变。除了乌鲁木齐这个“老大哥”,更多的“小兄弟”慢慢崛起。

    克拉玛依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

    自治区成立时,克拉玛依尚未建市。所以,在早期的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方。

    1958年,在克拉玛依油田诞生仅3年后,克拉玛依市成立,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此后,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令世界侧目。

    2015年盛夏时节,当岳新春走在克拉玛依的大街上,他半天没有回过神儿来:这哪里像西北边疆的城市?蓝天碧水之间,花草树木郁郁葱葱;高楼大厦环绕下,各种现代化的街景应接不暇。

    岳新春来自南方,到克拉玛依是因为工作原因。他供职的深圳一家公司在克拉玛依开展了业务,这是他第一次被派到这里出差。“太意外了,简直有点海滨城市的感觉,跟我想象中的戈壁滩中的城市一点儿也不一样!”岳新春话语中满是惊讶。

    其实,早年的克拉玛依,就是岳新春想象中的样子。

    “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著名的《克拉玛依之歌》中的景象,曾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依托石油资源,靠着勤劳和智慧,几十年间,克拉玛依旧貌换新颜,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

    经历过创业时期恶劣条件磨练的克拉玛依人,十分注重生活环境和质量。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遗余力对此加以改善。

    77岁的尼亚孜·阿不都拉1960年安家克拉玛依,在油田钻井队工作。那时候,克拉玛依的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城市功能落后,大家的生活还有很多不方便。

    后来,油田产量稳定了,有了更多精力用在城市建设上。修路、引水、种树、盖楼……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后,又开始琢磨着更精细化地提高城市品位和环境质量,建设智慧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现在的克拉玛依,完全不逊色于沿海发达城市。近些年,在各种有关全国城市竞争力、富裕程度、生活质量等内容的排行榜中,克拉玛依屡屡名列前茅,“风头”时不时就盖过了“老大哥”乌鲁木齐。就连几十年来与城市朝夕相处的尼亚孜·阿不都拉都不敢相信,当年光秃秃的一片戈壁滩会变成今天的模样。

    克拉玛依的发展历程,是新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典型缩影,也代表了天山南北很多城市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不仅要逐渐扩大规模、提升硬件,更要注重品位和质量,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展开最新版的新疆地图可以发现,全疆设市城市已经达到27个。从“老大哥”乌鲁木齐向周边看去,“小兄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壮。其中,克拉玛依这样的后起之秀不在少数,他们不仅向乌鲁木齐看齐,更跃跃欲试后发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