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新疆人】宁照宇:用影像全景记录新疆

08.01.2016  12:05

宁照宇年逾花甲,却保持着每年出一部纪录片的成绩。34年间,她不停息地奔走在拍片现场。一个柔弱文气的女子,经历了大漠的严寒、酷热与风沙的考验,甚至会有惊心动魄的生命历险。这一切,动力源自何处?

宁照宇说,新疆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沿袭丝绸之路的沉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不论自然风光还是文化渊源,都为新疆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宁照宇庆幸自己是新疆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位。早在6年前就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的她,却依然没有停止过纪录片的创作。

2015年,她又出现在慕士塔格峰下。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曲曼遗址。重现拜火教仪式的拍摄现场。

宁照宇抑制不住激动:“拍活了,真正地拍活了。2000年前,公元3世纪时,拜火教在这比较盛行。这太有说服力,用事实和真实存在的遗址来证明,喀什地区乃至我们新疆整个宗教是怎么演变的。

这已经是宁照宇2015年第3次来到帕米尔高原。她和这片土地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感。虽然她已经60岁了,可是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依然阻挡不了她追求艺术的激情。

宁照宇饱含深情地说,虽然我定居北京,但是新疆无论是社会的,文化的一些新的动向,我都十分关注。尤其是喀什,因为在我心中那里就是我的故乡。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宏报道)

2015年,饱含着对家乡的眷恋,宁照宇义不容辞地接下了喀什新形象宣传片的拍摄任务。在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喀什在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而新的历史时期,喀什将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呢?

宁照宇的创作激情又一次被点燃:“我们作为影视人,有责任重新来梳理历史。重新以新的角度来思考和展现喀什。

事业基石:永远的“铁三角

宁照宇介绍,她的事业基石得力于被同事笑称的“铁三角”:宁照宇、新疆电视台著名纪录片摄影何明和一级演员达力·买提胡夏力。而这一次拍摄“铁三角”组合又再聚喀什。

他们三人结缘于1990年。当初,何明与达力合作拍摄了《太阳部族》,宁照宇与何明合作拍摄了《亚心牧羊人》(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大奖等诸多奖项)。2000年,他们三个人一口气合作了《恰萨古城》(全国古镇系列二等奖);《掀起你的盖头来》(全国城市杯一等奖);《阿迪力的天空》(中国电视金鹰奖)三部纪录片。接下来的日子里有了《驮工日记》(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入选乌克兰反法西斯国际电影节);《一百年前的探险日记》(荣获中国国产历史纪录片优秀奖,山地国际纪录片节优秀奖,中国纪录片优秀导演奖);《天堂的摇篮》(荣获中国纪录片优秀导演奖,金帆奖一等奖)等多部纪录片。

铁三角”合作经过了岁月的磨砺,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达力这样表达:“作为女性,宁导取得这样的成就很不容易,我们心里还是很心疼她的。我们合作有时也有不愉快的时候,但就像一家人一起生活也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可以发火,大家都能接受。这样的铁三角,感觉很棒。”何明笑着说,我们吵架是经常的事,大家都是为了把作品搞好。宁照宇说:“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理想,为拍出好作品,就是付出再多的代价,都无怨无悔。

拍摄《驮工日记

在这些作品中,最让他们难忘的还是2004年拍摄《驮工日记》时的帕米尔之行。在创作经费匮乏的情况下,还要克服最艰苦的自然环境,甚至在拍片过程中经历了生死考验。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一次会议上,宁照宇了解到了关于新疆驮工的资料,立刻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样一段历史,记载着新疆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宁照宇决定拍摄,这就是后来的《驮工日记》。

驮工日记》摄影何明说:“开完会领了这个任务,然后她知道我在山上,她给我打电话说,你能不能在山上帮我问一问,有没有在抗战时到拉达克去拉物资的驮工?刚好我向给我租车的驾驶员乌帕儿问起这事,乌帕儿说,我爷爷就是到拉达克拉骆驼的,就这么巧。

为了真实再现那些荡气回肠的历史场景,宁照宇带着数十名驮工后人组成的驼队,还有3名摄制组成员,决心重走当年的道路。

宁照宇说:“当时在海拔4000米的时候,蓝天白云,其实可以拍的。高原有那些小的坡度、山头,完全可以表现出来。但是我想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恶劣的气候下人们抗战的决心——大义凛然悲壮地拉运抗战物资的这种决心。那就应该是另一种天气,不能是蓝天白云这样的。”于是摄制组继续向高海拔地区挺进,直到来到海拔6700米的桑珠达坂,天气突变。

何明回忆说:“先是浓云,紧接着起风,紧接着飘小雪,紧接着霹雷,下着雪带雨就是很复杂的气候,竟然还有雷电在高原上,我是第一次在高原上见到霹雷的。

宁照宇说:“我们那时候拍摄条件比较差,只有一台摄像机。要拍全景要拍特写,那个山翻上去了,你让他翻第二遍,肯定要出事。你想想在海拔6700米的地方,我们徒步携带着设备往上爬。

宁照宇和摄制组满心欢喜,完全顾不上高原反应和寒冷,还在来回奔走。殊不知她的身体已经透支到了极限。达力回忆,她的嘴唇就是紫罗兰一样的颜色。脸色全部是那种黑色的,这种状态很危险。宁照宇连续拍摄了8个小时。当时高山反应非常重,她就偷着吃药。“因为我是导演,我如果每天都觉得这个高山反应都不行了,那我下面的人,摄制组的成员怎么办?所以我不能流露出来,头特别疼的时候就吃止疼片。

等拍摄结束下到海拔4000米的休息点时,宁照宇出事了。“我想去方便一下,就在这个石头房子不到十米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我要去那个石头后面,就这10米走不过去,一步也走不动,我觉得我的腿被绑住一样,我就一点一点地挪,挪过去。

从那以后,宁照宇的心脏就出现了问题,药也就一直没有停过。

驮工日记》大获成功。但是别人不知道的是,这部作品的制作经费只有3万元,宁照宇、何明和达力没有报酬。

宁照宇常说,用我们手中的镜头,用我们的专业技术,来完成对新疆的记录,使它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影像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不可复制的影像档案。这是我们3人共同的理想。

2015年8月,在拍摄即将结束时,铁三角又照例到达力家一聚。一本本相册里,满载着的是他们的青春岁月,是他们的激情荣光。3人翻看着拍摄《驮工日记》时的照片,感慨万千。慕士塔格峰见证了他们3人的深厚情谊。20年后,在同样的地方,他们再次合影留念。山峰依旧雄壮,只是照片里的人已从青年到两鬓斑白。

相濡以沫民族情深

宁导回到了故乡。宁导说:“这现在变化非常大了,我就在这长大的。以前这都是平房,沿着这个高坡都是平房。

忆起过去,宁导说:“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家的保姆是维吾尔族,我的邻居是维吾尔族,我的母亲在身体状况不太好的时候,是维吾尔族老大爷天天来帮助她挑水劈柴,我们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从不分民族。

已经80岁高龄的买买提·尤努斯大爷听说宁照宇回来了,一定要让她去家里坐坐,大爷的心里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希望这次见面一定要实现。两人握着手,满含热泪。

1997年,宁照宇在拍摄纪录片《赶巴扎》时与买买提·尤努斯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近20年来,在买买提大爷一家最困难的时刻,是宁照宇和家人向他们伸出援手,日积月累的情感,将两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大爷一直将宁照宇视作自己的女儿。如今,喀什城市扩建征地补偿分给大爷三套新房,他的两个儿子各自一套,作为女儿,大爷一定要给宁照宇留一套。

宁照宇感慨地说:“把房子给我,真正是把我当成他自己的女儿一样,这个我很感动。这房子,我回来的时候我住,但是我不能要。

宁照宇不仅仅是买买提爸爸的女儿,也是喀什的女儿。她无以回报家乡的乡亲父老,倾尽全力把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全部融入到了作品当中。在20多年的纪录片创作中,她尤其关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并力求为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的新疆、真诚的新疆人民。

夫妻和睦同心同力

宁照宇由于长年在外拍摄,许多家庭的重要事件都没有能够在场,没能尽到做母亲和妻子的责任,对此她的爱人从不抱怨。相反,作为时任自治区民委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在创作过程中还积极给妻子宁照宇提出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建议和帮助。这样的伉俪,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

2009年5月,宁照宇的爱人得了肺癌,而且是晚期。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几乎将宁照宇打倒。爱人对宁照宇工作上的支持从始至终,哪怕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光。2009年6月,宁照宇获得了新疆突出贡献专家奖,同时被推选为全国德艺双馨电视文艺工作者,需要前往内地领奖。

宁照宇回忆说:“我不愿意去。这个时刻我怎么能够离开他呢?爱人在病床上说,你一定要去。你获奖就等于我们全家获奖了,你一定要去。”遵循了丈夫的意愿,宁照宇赶赴内地接受颁奖,可是女儿的心里就此埋下了芥蒂。

宁导的女儿吴牧耘说:“爸爸得了肺癌,妈妈还是去领奖了。有一周的时间,妈妈没在爸爸身边。我当时很生气,很长时间有个心结打不开。

母女情长相守相依

宁照宇说,先生去世了,我的亲人只有这个女儿了。2009年,台里照顾我退休了。退休之后,我就住在北京,陪伴女儿。

与女儿相伴的日子,逐渐使女儿吴牧耘释怀了,她能感受到母亲对于事业的那分热爱,对亲人的歉疚。

吴牧耘是浸润在母亲对于事业的那份执着中逐渐成长的。此时的吴牧耘也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作为一个事业上升期的著名青年编剧,对于母亲在事业上的追求也有了新的理解。

吴牧耘这样表达她心目中的妈妈:她是鹰,就要在天空飞,甭管多老,她只要翅膀没折,就要飞。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宁照宇,她就好像一个钟摆,什么时候发条断了,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对于宁导来说,生命不息,拍摄不止。“无论世界有多大,新疆永远是我家。”宁照宇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