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社区从细微处感受民族团结
“细节决定一切,民族团结创建就要从细微处做起。”9月19日,在乌鲁木齐市民族团结模范创建活动现场观摩会暨经验交流会上,观摩团成员史哲感慨道。
史哲是高新区(新市区)银川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当天,在沙依巴克区康悦社区,当看到该社区手工绘制的民族团结风情墙、双语的温馨提示牌和小区里三三两两坐在一起的各族居民,史哲说,她要把康悦社区的管理方式带回去。
“进门就能看见小区各族居民其乐融融,很温馨,他们民族团结氛围浓,也做得很细致,值得学习。”史哲说。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早已将“和谐共处,互帮互助”融入到自身的行动中。
“大姐阿米娜照顾非亲非故的大妈谭慧春,自身生活困难却将路边丢弃的维吾尔族弃婴抱回家抚养的徐延荣……”辖区居民马桂兰对自己身边的民族团结事例如数家珍。
当日10时,马桂兰正准备陪护邻居到医院做检查。“都是楼上楼下的,她腿脚又不方便,我能帮就帮了。”马桂兰很不好意思将自己的这点小举动拿出来说,在大院生活了五年,身边的人和事都是她学习的榜样。
一路看,一路记,时不时将社区好的经验、做法记录下来,观摩团的成员都为康悦社区的民族团结工作竖起大拇指。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康悦社区就验证了这点,从楼栋富有特色的门牌到街角的温馨小贴士,处处能感到民族和谐的氛围,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达坂城区政协副主席吾拉孜·努个尔别克说。
从库尔勒举家搬迁到天山区二道湾东社区居住的亚森·吾舒尔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他和社区居民亲如一家,有难大家帮,快乐同分享。
当日,阳光正好,东社区歌舞传情小院里曲声悠扬,亚森·吾舒尔和邻居张爱莲高兴地跳起舞来,每到闲暇时,喜欢跳舞的亚森·吾舒尔就成了邻居们的舞蹈老师,小院里传出的欢笑声吸引着观摩团的成员们。
“我们关系都特别好,白天跳跳舞,晚上串串门,大家谁都没把谁当外人,我们一家三口来这两年了,特有归属感。”亚森·吾舒尔说。
二道湾东社区在民族团结模范创建中将社区流动人口多、自建房多的特色利用起来,以院落为单位,组成技能结情小院、宣传增情小院等,让居民在院落里互相融入。
“这个院落给我很大启发,也让我很有压力,看到别的社区民族团结宣传工作做得如此细致入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和同事一起,学习好的经验做法,常和这些社区交流,把我们自身的民族团结宣传做得更好。”米东区羊毛工镇工作人员葛丽说。
民族团结展示墙、民族团结社区讲台……观摩团一行纷纷表示,当天的观摩参观收获颇丰,这些社区的民族团结工作不仅做得好,更做到了老百姓的心里,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正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新闻特写
马书记是我的好兄弟
当观摩团一行来到朗天峰景二期小区侧门时,路边一个水果摊摊主来到观摩团成员面前。
一脸憨厚的托合体提巴柯·吾买尔要亲口给观摩团成员讲讲吉顺路北社区书记马军,他说,是马军让他一家人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他拉着马军的手,不停地说:“好人,亚克西!”
2013年,托合体提巴柯·吾买尔和妻子从和田来乌鲁木齐打工。精通维吾尔语的马军走访得知,这一家人生活条件并不好。在马军帮助下,小区腾出一间车库,托合体提巴柯·吾买尔开了一家干洗店。小区象征性地收点租金、水电费。现在,干洗店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此外,马军还协调周边学校,让他的孩子上了学。
托合体提巴柯·吾买尔主动剃掉了大胡子,还让妻子摘去了面纱,露出了漂亮的脸蛋。
“只要有时间,马书记就来看看我,问问我生意好不好,还有哪些困难,他是我真正的好兄弟。”托合体提巴柯·吾买尔竖起大拇指告诉记者。
听着托合体提巴柯·吾买尔这么夸自己,马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年龄比我小,我本来就是你的哥哥,各民族兄弟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本报记者王磊)
一出家门就能感到友爱
小区墙体、护栏、健身器材、配电箱上,都成了民族团结宣传的主阵地。按照社区主任的话来说,只要居民一走出家门,就能直观感受到身边民族团结的氛围。
9月19日,市民族团结模范创建活动观摩团走进红庙子街道康悦社区阳光雅润苑,观摩团成员切实感受到了宣传阵地“阵容强大”!
映入眼帘的是小区墙体上醒目的“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卡通漫画——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卡通人物手拉手在草地上跳舞。而路边的护栏上,每隔四五米就有一个展板,上面写着各民族的风俗介绍。
小区35号楼是民族团结楼栋,每个单元旁都装有张贴着民族团结小故事的宣传框架,讲解员说:“这些都是发生在小区里真实的小故事。”
除了民族风情墙画、风情长廊、风情展板外,还有一个精心的小设计,连小区里的配电箱、垃圾箱上都能利用起来,用粘贴画将这些冰冷冷的铁家伙包起来,画上的内容也是各民族歌舞的展示。
见此,观摩团成员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友谊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史天星说:“创意不错,美观又得体,真是没想到,回去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
康悦社区主任汤舒琪则谦虚地说,这都是街道文化站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的创意,什么形式好,我们就用什么,让居民真正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这个由600多人、11个民族构成的小区也呈现出和谐共处、互助互爱的氛围。
(本报记者王磊)
□评论
以“微能量”汇成民族团结巨能量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民族团结工作何尝不是如此。
阿里木、王燕娜的团结典范作用不容小觑,但民族团结工作更少不了身边人、身边事,哪怕是一个小细节。
从今年2月份开展的民族团结模范社区(村)、模范单位创建活动正是从小处着手。宣传单、板报、口袋书,社区大喇叭、广播站……甚至毫不起眼的窨井盖、变电箱,都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阵地,正是这些耳濡目染的氛围,催生了一个个民族团结“小典型”。
照顾非亲非故谭慧春的阿米娜、陪邻居去医院检查的马桂兰、教邻居跳舞的亚森·吾舒尔……也许他们的事迹不会感人至深,他们的形象没有那么光辉伟岸,但他们的行为增进了邻里和睦,增进了民族感情。
每个单元、每个社区出现的一个个阿米娜、亚森·吾舒尔,正是这些民族团结的“微能量”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民族团结正能量。每个“小典型”团结、影响着周边的人,周边的人又团结、影响着其他人,一传十、十传百,民族团结之风才能遍吹首府每个角落。(本报记者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