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园:变迁中的首府记忆

29.07.2015  12:54

  

  ▲如今的人民公园鉴湖中的湖心亭  

  1956年人民公园鉴湖中的湖心亭  

      ▲如今的朝阳阁前矗立着李白的雕像  

      在首府众多公园中,没有哪一个公园能像人民公园那样承载着新疆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当你站在人民公园鉴湖旁,仿佛站在了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交会点上,回首过去让人热泪盈眶,直面现在使人心潮澎拜,遥望未来令人激情满怀。自治区成立60年来首府的发展巨变,一点一滴都融进到它的记忆中

          在乌鲁木齐人眼中,人民公园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休闲、娱乐去处,这个与红山相对凝望的公园,像一位沧桑的乌鲁木齐老人,见证了乌鲁木齐的变迁。
          在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记者7月28日在人民公园里采访时看到:跑步、打羽毛球、打太极、跳舞、秧歌……树阴下、鉴湖边,一副政通人和的喜人景象。
          今年77岁的人民公园原副主任周培德说,有三件事可以证明,人民公园既是乌鲁木齐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乌鲁木齐发展变化的缩影。
            数易其名
          很多年以前,在乌鲁木齐河西岸有一片湖沼,四周古树蓊郁,俗称“树窝子”,内有一小湖泊,长满细密的芦苇,人们称其为“关湖”(俗称潴水海子)。
          1884年新疆建省,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将“关湖”四面取直,使“关湖”清澈若镜,随将“关湖”改称“鉴湖”。
          提起“鉴湖”,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和理学家朱熹。因为,庄子“鉴于止水”和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诗句,鉴湖由此得名。
          4年后,鉴湖南岸建造了一座两层小阁楼(现在的湖心亭)和一座龙王庙(后被洪水冲毁),至此,公园初具雏形,取名为“鉴湖公园”。
          人民公园党支部书记、主任常林说,当时的“鉴湖公园”是乌鲁木齐市的一大胜景,民间有句顺口溜:“红山嘴子海子沿,塞外风光胜江南”。
          辛亥革命后,新疆都督杨增新上台后便开始扩建“鉴湖公园”。
          官吏士绅,巨贾富商,筹划资金10余万元从北京、天津、西安等地聘来能工巧匠,于1918年动工兴建公园,历时4年至1922年,先后建起了“丹凤朝阳阁”、“火车长亭”、“茅亭”、“晓春亭”、“醉霞亭”等建筑。
          史料记载,扩建完工后,一些官吏绅商为了讨好杨增新,建议将“鉴湖公园”改名为“杨公堂”。杨增新未纳众议,取“文王与民同乐”之意,将“鉴湖公园”改名为“同乐公园”。
          人民公园办公室主任李宝辉说,公园改名后,正式成为了公共游览场所,百姓仍称它为“鉴湖公园”或“西湖公园”(现简称西公园)。
          盛世才执政后,“同乐公园”被改名为“迪化公园”。公园内的“丹凤朝阳阁”曾一度变成了驻扎军队的兵营。
          后来,“迪化公园”又被更名为“中山公园”。
          视园如家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园林建设,公园配备了专业管理人员,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对公园进行全面整修和改建。
          “中山公园”经过整修后,定名为“人民公园”。园内先后新建了新疆各族人民烈士纪念碑、儿童游乐场、公共体育场、园中园、花坛等。
          “人民公园这个名字,体现的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今年84岁的樊矫健说,他曾是《新疆画报社》记者。
          “是共产党让我当上了园林工人,公园就是我的家。”这是樊矫健至今记得很清楚的一句话。他说,这是人民公园园林工人热合曼当年接受他采访时说的。
            热合曼出生在一个满族家庭,幼年失去父母,被一名好心的维吾尔族人收养,起名热合曼。
          18岁那年,热合曼被人民公园录用,成为了一名园林工人。樊矫健说:“鉴湖边上的青杨树,就是他亲手栽种的。
          后来,人民公园中又兴建了动物园,热合曼又改行当上了一名猛兽驯养员。
          一次去北京动物园交换动物,热合曼交换回了一只刚满月的小老虎。
          热合曼日夜守护,精心饲养。樊矫健说,这只威风凛凛的小老虎只听热合曼的话,每天喂食、清扫都得他去做。
          周培德说:“动物园成了人民公园里百姓最喜欢的新景点,小老虎也成为市民的最爱。
          上世纪80年代初,乌鲁木齐市南公园(乌鲁木齐市动物园)成立,人民公园内的动物全都搬迁到南公园,热合曼因为到了退休的年龄没有跟随去新园,可他舍不下人民公园的一草一木,退而不休,把公园当成自己的家。
          “他主动要求在公园守夜、巡查,保护公园安全。”周培德说。公园领导答应了他的要求,还购置助听器、手电筒,方便他夜间巡查。
          如今,老人已离世多年,但鉴湖边上他亲手栽种的一排排白杨树依旧傲然耸立。
          翰墨诗韵
          “北国边城之地,南国园林之风”,这是人民公园内的纪晓岚新疆纪念园――岚园的真实写照。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于1768年被谪戍新疆,在此地生活了两年多时间,后来著有《乌鲁木齐杂诗》160首,记述了辽阔壮丽的边疆自然风光及当地的社会风情。
          2008年,在“阅微草堂”基础上开始修建“纪晓岚新疆纪念园――岚园”,2009年9月建成。
          “岚园”整体建筑风格仿造北京纪晓岚故居修建,并邀请书法名家将纪晓岚撰写的《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抄录刻碑,陈列于园内“岚亭”之中。
          园内结构由建筑、碑林、石塔、雕像、回廊、水榭、曲桥、凉亭等组成。
          人们不禁要问,当年纪晓岚诗中的乌鲁木齐是什么样子?记者在“岚亭”中找到了答案。
          “云满西山雨便来,田家占候不须猜。向来只怪东峰顶,晓日明霞一片开。
            读罢此诗,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纪晓岚站在红山之巅,举目东望,只见乌鲁木齐城东的博格达峰白雪皑皑,峰下有天池蒸发出的水气,日光照耀常出现彩霞。
          “岚园”为乌鲁木齐增添了一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
            弹指一挥间,自治区已经成立60年。同乌鲁木齐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一样,人民公园园容园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都源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得益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乌鲁木齐市跨越式发展。
          国家大力支持新疆发展的宏观决策,人民公园或许不能感知,但人民公园感觉到的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百姓收入水平提高,居住环境改变,生活质量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如果要了解乌鲁木齐60年的发展巨变,人民公园不应该被忘记。因为,它是乌鲁木齐记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