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车铃丁零夫妻守铺21年

30.11.2015  17:01

   11月25日,乌鲁木齐市鲤鱼山南路“小崔自行车修理铺”,48岁的崔荣涛认真检查着老顾客的自行车。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余梦凡 史纪伸 实习生朱小辉摄影报道)“在鲤鱼山南路有个‘小崔自行车修理铺’,这家店开了21年了。”11月24日,乌鲁木齐市民千江海致电本报记者说,“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修自行车的地方就更少了,师傅手艺好,还一直坚持到现在,不容易。

    11月25日上午11点半,记者在乌鲁木齐市鲤鱼山脚下汇展园车站旁,找到了这家黄底红字招牌的修理铺,可招牌底下却是个馕摊。打馕的小伙手一指,指向往北10米处一个门口倒置着4辆自行车的老旧小院。与马路对面那排汽车维修铺的红火相比,这家自行车修理铺门前显得有点落寞。

     黄金时代

    生意好:家家都有自行车

    “辐条还有点歪,得校正一下。”47岁的崔荣涛蹲在地上,从爱人刘琼手上接过工具,一板一眼地调整起来。刘琼也没闲着,她拿着起子把有螺丝的部件挨个紧一遍。这辆看上去有些年头的飞鸽自行车,是新疆师范大学体育老师曹庆华的,当天一早他就打来电话,中午之前要过来取自行车。

    飞鸽、永久、凤凰、红旗,这些国产老品牌自行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自行车修理铺的“常客”,当时生意好得就像对面的汽车修理店。

    开业至今,修理铺共搬过5次家,都在鲤鱼山南路附近。1994年开业那年的鲤鱼山南路,在崔荣涛和刘琼记忆中是一条一路走到底的土路,自行车频繁路过铺子门口,“丁零零”的车铃声是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声音。

    “那时,为了换煤气罐方便,几乎每家的地下室都有一辆自行车。单位设有自行车棚,还专门配一个管理员,就像现在的停车场一样。”崔荣涛站起身来,摊着两双被油污染黑的手说。

    崔荣涛是山东人,但不是“大汉”,不到1米7的个头配上那件大儿子淘汰下来的宽大外套,显得更加瘦小。“那时每天都有五六十辆自行车要修,早晨9点起来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点都修不完,没时间吃饭是常有的事情。”在零下4℃的室外讲的每一句话都会呼出白色哈气,不过也像那个自行车兴旺的时代一样,很快消失不见。

    “修好啦?我看看。”上午12点,曹庆华一踏进院门就围着自己的坐骑转了一圈:车头竖杆换了、前叉换了、一对车把套子换了,辐条和花鼓进行了调整,50元的要价,曹庆华认为太值了。“这辆自行车是我父亲在1975年花了182元凭票买的,我骑着它给家里换了15年的煤气罐,用它驮大了两个孩子,它给我们家立下了汗马功劳。”62岁的曹庆华感慨,“(上世纪)90年代谁家没自行车就没办法换煤气罐。现在我拨个车铃,路人会稀奇地转过头来看。”

     白银时代:

    生意落:买汽车的多了

    刘琼冷得有点受不住,转身到院内的小房子暖和一下,这间不到8平方米的屋子是她和崔荣涛的家,上下床几乎占了屋子的主要面积。刘琼用手展了展褪色床单请亚心网记者坐,她指着床尾和电视机上方的两个柜子:“我们现在还修电动车,这些是零件,光修自行车,日子是过不下去的。

    “2000年以后,老式自行车退居二线,折叠车、山地车、公路赛车,年轻人喜欢骑这些,尤其是学生。很多娃儿的家长是我们的老顾客,大人带着孩子来,先保养自己的28自行车,再修孩子的山地车,每天修个二三十辆,生意和过去相比明显下滑。”刘琼说,她来自四川,和崔荣涛在山东老家结婚,两年后带着儿子来到乌鲁木齐,因为修理自行车行业火了好一阵子,她才辞去附近招待所的工作来帮忙。

    2002年年底,由于“非典”,大家尽量避免同处较为密闭的环境,交通方式从公交车重回自行车。小崔的修理铺又红火了起来,换胎的、打气的、保养的都要排队。

    “非典”过去后,生意又开始萧条,刘琼望着屋子里惟一的窗户:“对面开起一个修车行,紧接着又开了一家汽车零件店,越开越多。大家有钱都开始买车,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

     青铜时代:

    新希望:打算开自行车行

    “我先出去了,你等我回来做饭。”中午1点10分,刘琼提着一个白色塑料袋出门,她要去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修轮椅轱辘,这项副业是这几年新增的,连同医院里的清扫车轱辘都是她负责修理。

    “我没想到一来就是20多年,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打算的。”崔荣涛笑了,“1989年,老家的叔叔让我来新疆,说吃羊肉长个,呆了两年再回老家跟着姑父学修自行车的手艺。结婚后原想来新疆打拼几年再回去,但来的时间久了,就有感情了。

    崔荣涛说:“有段时间觉得挺没希望的,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每天只有五六辆自行车可以修。可后来一想,如今提倡环保出行,骑自行车才更时尚,再加上去年我回老家学习了修电动车的手艺,心里又有了些支撑下去的底气。

    刚去就赶上医院午休的刘琼回来了,听到爱人的想法,本来失落的她高兴起来:“我们一直没买房,打算明年儿子退伍回来,开一家自行车行,边卖边修。就在这附近,不走远,老顾客都能找到。

    【记者手记】

    骑车人少了说明日子富裕了

    这是一对乐观的夫妻。采访过程中,刘琼摊开两只黑色手掌和亚心网记者打趣:“人家都问我手咋这么润呀,我就说这是抹黄油(润滑油)抹的。”她偷偷告诉记者,都说山东男人大男子主义,但崔荣涛对她很好,当初就是怕她在老家受委屈,才带她来异地他乡开始新生活。

    虽然现在修自行车的顾客只有当年的十分之一,崔荣涛却说:“开车的人多了,骑车的人少了,说明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