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发现约2.5亿年前叶片化石

27.09.2017  10:26

  核心提示:  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生物集群灭绝。超过96%的生物物种难逃劫难,但也有一些生物幸运存活下来,盾籽类植物就是其中之一。存活下来的盾籽类植物为适应环境变化,其叶片在接下来的三叠纪中逐渐演化发展出了革质叶,然而它依然难敌环境变迁,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克拉玛依革质叶照片(受访者提供)

  新疆网讯(记者白帆)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生物集群灭绝。超过96%的生物物种难逃劫难,但也有一些生物幸运存活下来,盾籽类植物就是其中之一。存活下来的盾籽类植物为适应环境变化,其叶片在接下来的三叠纪中逐渐演化发展出了革质叶,然而它依然难敌环境变迁,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近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助理研究员何学智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以及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合作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准噶尔盆地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一些盾籽类植物的叶片化石,并将其命名为克拉玛依革质叶。

  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古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

  26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何学智。何学智介绍,2013至2014年间,该团队调查新疆准噶尔盆地三叠系地层,考察至克拉玛依市北面深底沟剖面时,在中-晚三叠世克拉玛依组中上部地层中采集到了这些革质叶化石。当时采集到了30余块植物化石标本,让科考队员兴奋的是,其中六个标本上都保存有比较完好的带有角质层的革质叶化石标本。

  通过和全球已经报道的26种革质叶对比,何学智等人认为新疆发现的革质叶为新种,为纪念发现这一模式标本的城市,遂将其命名为克拉玛依革质叶。据推测这种植物能够适应湿润、干旱或季节性干旱等多种气候条件。

  何学智认为,在新疆发现的这个标本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增加了中国三叠系“北方植物群”属性与分布于欧洲和俄罗斯革质叶植物群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发现了革质叶的一个“新种”,同时通过这一研究对全球革质叶植物的特征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厘清了我国三叠纪艾羊齿、拟艾羊齿和革质叶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新种’,并非我们一般所理解的物种(自然种),而是指形态种”,何学智解释。在古植物研究中,由于化石保存的不完备性,同时由于植物各器官容易脱离植物体单独保存,例如植物的落叶、果实和断枝等,我们能找到的往往是植物体的残片。因此,在古植物学研究中常常要使用形态种这一概念,即仅从外形方面和已知的一些物种进行区分。这里所说的“新种”就是指新的形态种。

  革质叶化石是一种盾籽类植物的叶片化石,盾籽类植物是种子蕨植物门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出现于石炭纪,经历了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在二叠纪末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中,超过90%的海洋生物物种和近70%的陆地生物物种发生灭绝,但是盾籽类植物存活下来了,继续演化”。何学智说。

  革质叶植物如何进入新疆,目前尚无定论。何学智推测,环境和气候的变迁可能是造成这种植物消失的重要原因。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