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托的“龙江古丽”——黑龙江省援疆医生刘晓芳
10月13日,在福海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援疆医生刘晓芳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刘晓芳向记者展示自己学习哈萨克语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常用的哈萨克语。蒋晓 摄
孤独是援疆生活的一部分,但与孤独相伴而生的,是一种付出获得充分肯定的满足感。
援疆医生刘晓芳是第八批援疆干部之一,来疆不到一年,便被福海当地牧民称为布伦托的“龙江古丽”。
从黑龙江牡丹江畔辗转福海乌伦古湖边,刘晓芳带来的不仅是自身学到的医学技术,还有她的工作态度。
10月13日,记者在福海县人民医院见到刘晓芳时,已是晚上下班时间,她身着一袭白大褂走进会议室,笑容爽朗。
“听到家乡话心里可亲切了。”听出采访团里啥尔滨《新晚报》记者张磊的东北口音后,刘晓芳说,来这儿大半年听的最多的是哈萨克语,家乡话什么味儿都快想不起来了。
学语言
刘晓芳就职于牡丹江市肿瘤医院,今年2月,她作为一名援疆医生踏上了福海的土地,后被分配至福海县人民医院超声科。
工作初期,最让刘晓芳头疼的不是医院落后的设备和稀缺的医护人员,而是语言障碍。
前来就医的多为当地哈萨克族牧民,有些住在偏远地区的老人一句汉语也不会说。医院的医护人员多少都会一些哈萨克语,前来就医的病人不知道刘晓芳是外来的,直接跟她说哈萨克语的情况经常发生。她因不会哈萨克语,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就连“哪儿疼”“请配合我”这样简单的句子也表达不出来。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刘晓芳决定自学哈萨克语。
“我的老师就是身边的少数民族同事和病患。”刘晓芳告诉记者,她每天都随身装一个笔记本,每天都会记一些必要的交流用语,下班了再反复练习。有些病人看我学习哈萨克语,还会主动教我几句口语。我学的也挺快,差不多20多天,就可以跟病患独立沟通了。像“抱斯”就是放松的意思,“心思气力”则是鼓肚子,这些都是在B超室里最常用的哈萨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