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七旬老人捐出价值近百万物品
(记者伍梦霞报道)听听小曲儿,散散步,种种菜,看看书……家住乌鲁木齐市澳华社区的王崇英老人的退休生活看上去十分平凡,但是他私下却悄悄进行着一件不平凡的事业。从2008年至今,王崇英老人已累计捐出价值近百万元的物品,由于性格低调,老人做的慈善事业几乎没有人知道。
7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王崇英老人家中。今年已经74岁的王崇英老人身体十分硬朗,院子里全是他种的水果、蔬菜。“来来来,尝尝我种的黄瓜,全天然无污染。”记者一进门,老人就热情地招待起来,可一听说要采访他做慈善的事情,老人竟耍起“孩子脾气”,不吭气了。
王崇英的爱人赵春梅对记者说:“老王平常做的这些事都不让我们往外说,就只有自家人和社区知道。”经过一番劝说,王崇英老人才愿意说说自己晚年做的慈善事业。
“我第一次做慈善是在汶川地震之后的第一个冬天,2009年初,我看新闻上说灾区缺少御寒物资,刚好手里有一批羊毛衫,就把大部分捐了出去。”王崇英说。
原来,2008年时,王崇英儿子开的一家羊毛衫工厂关闭了,积压了近2000件羊毛衫。“这些羊毛衫是纯羊毛的,当时的售价是300多元一件,本来是打算卖掉的,但是刚好遇上灾区缺衣物,我就捐了出去。”
第一次做慈善就捐赠了价值近50万元的衣物,自治区红十字会还给老人颁发了捐赠证书。从这以后,王崇英似乎“爱上”了这项事业,7年间,老人又陆续捐赠了鞋子、图书等多种物品。王崇英说:“鞋子是我侄子做生意时合作商发来的100多双名牌运动鞋,他说给我,我又用不着,就全部捐给了社区。还有捐出的图书,都是我几十年来收集起来的,很多都有纪念意义。”
澳华社区工作人员王春霞说:“王崇英老人捐赠的鞋子,我们全部捐给了乌市第67中的来自南北疆的贫困学生。学生们收到鞋子后特别开心,一直说要见见好心的爷爷,但王大爷比较低调,不愿意露面。老人捐赠的200多册书,我们放在了社区图书室,供居民免费阅读。”
在采访中,老人一直强调这是他该做的。他说:“我的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多年来一直受到政府和社区的照顾,我做这些事也算是回馈社会。”
最近,王崇英老人又忙活起来:“当年还有80多件羊毛衫放在另一个仓库,没来得及捐出去,我准备收拾收拾再拿给社区,让他们帮我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