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援疆人才李凤波:技术援疆结深情

30.01.2017  00:04
  “三年时间过得很快,来团场的第一天,我就开始倒计时了,要用好每一天,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不干实事对不起千里迢迢来援疆。”29岁的李凤波眼神中充满了坚定:“这对我也是很好的一次磨练,让我开了眼界,学到了更多。

   有迷茫也有艰辛,但我得到了锻炼

  1987年出生的李凤波,是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六农场林果业技术员。2014年3月,李凤波作为黑龙江省第二批援疆干部的成员,被选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三团任设施葡萄基地技术员。

  一八三团地处中蒙边境一线的高寒高纬度地区,风沙大,春季经常出现6到8级以上大风天气。李凤波回忆起初次来到这里考察气候土壤条件的时候:“这儿的环境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利在于日照时间长,长出来的葡萄就甜;弊在于土壤沙石太多,土地保水性不强,而且碱性大。”针对土壤碱性过大的问题,李凤波绞尽脑汁,为了不破坏土壤条件,他决定在土壤中施入大量酒糟,最终土壤PH为7.1,基本达到了葡萄对土壤酸碱度的数值。由于183团的春季气温偏低,葡萄并不适合露天种植,李凤波有了建造设施大棚的想法,他根据黑龙江农垦八五六农场葡萄基地的建造经验和自身所学过的知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葡萄大棚进行重新设计,增加了大棚的抗风性和抗压性。考虑到北疆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李凤波在葡萄木质化完成后进行了整枝修剪并全部埋土防寒越冬。

  “刚开始尝试,什么都需要考虑。这件事情我得从零做起,当时我心里完全没底,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就算现在让我再去做一遍,我也心虚。”李凤波告诉记者,当时的他一遍又一遍地向老职工、老军垦、农业技术员请教,为了了解团场的地理、气候、水土特征,研究葡萄生长特性,他查资料一直到深夜。“当时的压力非常大,还好这里的领导非常关照我,经常给我一些合理的建议。”李凤波感慨万分:“在最初的这段时间里,有迷茫也有艰辛,但我得到了锻炼。

  从第一栋大棚的建成到第一株葡萄的定植,再到第一串葡萄的成熟结果,李凤波经历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上七点,他都会来到大棚,挨个棚查看葡萄长势、水肥管理并进行技术指导。

   前行,需要坚持;坚持,必然前行

  目前,一八三团葡萄设施基地已建成大棚250栋。设施葡萄产业作为团场一项新型产业,如何让葡萄在团场产生最大效益,是李凤波此次援疆的重要任务。

  用大棚内套种蔬菜来增加职工的经济效益,是李凤波想出来的点子。“这个棚只要阶段性的管理,不占用太多时间。我想着这样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刚开始,很多人不愿意。没办法,我就自己做示范。”于是李凤波带头承包了25个大棚,棚内种植茄子、辣椒、香瓜等蔬菜,带来了一万余元的经济效益,这大大增加了团场其他职工的信心。“当他们见到真正的经济收益了,他们就愿意干这件事情了。”李凤波说道。

  由于黑龙江地区和新疆阿勒泰地区基本属于同一纬度,气候条件极为相似,李凤波着手准备从东北吉林果树研究基地引进夏黑无核、碧香无核、茉莉香等在东北以及黑龙江种植表现很好的寒地鲜食葡萄。“葡萄定植之前,我们都是按照标准流程先在葡萄大棚内挖三条栽植沟,然后在沟内施入有机肥,最后覆土浇足水。所有定植的180栋大棚葡萄全部按照标准流程栽培,以保证葡萄的发芽率和标准化。”李凤波告诉记者,2016年有50栋棚进入丰产阶段,50栋棚进入预产阶段,整个产量预计在75吨左右。

  每隔一段时间李凤波都会给团场种植葡萄的职工进行现场指导(包括定植、抹芽、施肥、整枝、修剪),让职工群众真正学会葡萄整个生育期的管理技术。“技术援疆就是要真正提高当地的葡萄种植水平,我的任务就是为这里留下永不带走的技术队伍。”深知“技术才是硬道理”的李凤波主动结对帮扶,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把自己的技术毫不保留地、手把手地传授给基地的技术员。 “刚来183团的时候,就有两个技术员跟着我学习,现在他们已经快出师了。” 李凤波不无骄傲地说道:“这里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前行,需要坚持;坚持,必然前行。这既是自励,更是共勉。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态度,为推进团场设施农业建设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李凤波赢得了领导和团场职工的信赖。2015年5月,他获得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五四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没来过新疆的人,不了解新疆的好

  青春怎么度过才算精彩,也许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回答,但是作为一名援疆干部,李凤波选择了将自己大好的三年青春奉献给了新疆。

  “当初家里人非常不同意我来新疆,因为我是家里的独子,他们更希望我不要走远。”李凤波显得很无奈:“我这是技术援疆,大棚离不开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来援疆的这两年半里,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之前谈的对象也分了,本打算结婚的。但她不同意我来新疆,因为不想异地恋。”说起人生大事,李凤波倒是挺乐观:“不过没事,我现在又处了个对象,她挺支持我。

  大部分援疆干部都会出现失眠的状况,李凤波也不例外。“真的就是寂寞吧,一方面思念家里人,另一方面也是工作压力太大。”初来新疆时,李凤波非常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倒时差。在黑龙江下午五点多就可以下班了,可在一八三团得等到六点以后,大棚种植户才进棚干活,他就开始一个棚一个棚地给种植户进行指导,有时候一忙就到晚上十点多。“之前是每天都觉得困,现在我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习惯了,却开始睡不着了。”现在的他几乎不怎么回卧室睡觉,困倦了就到沙发上打个盹儿眯一觉,这通常不超过五个小时。李凤波半开玩笑的说道:“啥方法我都试过,可惜不管用,现在就差吃安眠药了。

  但他并不后悔。“我在这的工作挺好的,新疆的发展潜力大,平台大,未来的发展空间大。”说起援疆结束后的去留,李凤波没有犹豫:“我决定服从安排,回家也可以留疆也可以。没来过新疆的人,不了解新疆的好。

  两年半的援疆岁月,已然使得李凤波将新疆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的点点滴滴,让他难以忘怀。“在这里工作忙碌却充实,让我在这里找到青春的价值。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也是完成了我来援疆心愿。”他说道。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
穿梭在墩吾斯塘村的“最美逆行者”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卡点值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