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黄瓜”“有毒香蕉”“爆炸西瓜”,你被这些谣言忽悠过吗?
我们兄弟多,本领大!
这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又被“顶花带刺”的黄瓜刷了屏。“黄瓜顶花是因为用了类似避孕药的激素,吃了对身体有害。”和几年前一样,这样的谣言又开始传播,让消费者疑虑重重不敢买,也让不少菜农蒙受损失。而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个例,“有毒香蕉”“爆炸西瓜”“激素草莓”……备受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总是被置于舆论漩涡,蒙受不白之冤。不少业内专家和农资行业人士呼吁,应理性正确看待植物生长调节剂。
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几个事件最后均被证明系谣言和误传。像爆炸西瓜一事,后经专家组调研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并非是导致西瓜开裂的“元凶”,西瓜品种和天气极端变化以及不合理用药等综合因素才是主要原因。
而乙烯利更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果实催熟剂。我们日常生活中吃到的苹果、芒果、木瓜等大多数瓜果自身都产生乙烯,促进自然成熟、产生固有风味。香蕉、芒果等水果,如果等到自身乙烯释放自然成熟后再运输,可能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即已经腐烂,因此必须采摘青果才能保证长途运输,上市前使用乙烯利可调节果实成熟节奏、实现果实固有风味。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副教授丁占生指出,乙烯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释放乙烯,促进水果成熟。乙烯之所以能引起果实成熟是因为这些果实中存在乙烯的“受体”,只有与“受体”结合,乙烯才能引起果实的成熟。人体不存在乙烯“受体”,即使瓜果中存在乙烯进入人体后,也不可能产生类似于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也绝不可能引起儿童早熟。这就和植物花粉不会让人怀孕的道理。
前后也有多位专家为“避孕药黄瓜”辟谣——黄瓜长成后仍“顶花带刺”,部分是由于黄瓜自然单性结实产生的,部分是品种特性使然,也有部分是由于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延长了花期和保鲜期。
在猕猴桃幼果期用氯吡脲蘸果,可以增加产量、改善口感,其安全性已得到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认可,大家熟知的新西兰猕猴桃(奇异果)在生长过程中也使用氯吡脲。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发酵等方法生产的具有类似“植物激素”功能的物质,与“动物激素”在性质、结构、功能、作用机理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时期和使用量应用,不会给人体生长发育带来副作用。
它能起什么作用?
那么植物生长调节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们是干什么的?
众所周知,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需要阳光和热量,本身也会产生调节生长的微量有机物质,这些物质通常被称作植物激素,也叫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激素能够控制和改变植物的生长过程,例如叶子和花果的形成、颈部的伸长和果实的发育成熟等。植物本身产生的内源激素量很小,而且还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有时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于是,人们使用化学合成或生物发酵等方法,生产出具有类似植物激素功能的物质,这类物质就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已广泛应用在全世界农业生产中。我国正在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约有40多种,如乙烯利、赤霉酸、矮壮素、氯吡脲、多效唑、芸苔素内酯等,广泛用于粮食、油料、果蔬、花卉、林木等的生产和储藏,有的促进种子萌发,有的延长种子休眠,有的刺激植物生长,有的抑制植物生长,有的保花保果,有的疏花疏果,有的促进果实成熟,有的起到保鲜作用。
例如:使用芸苔素内酯、吲哚乙酸、S-诱抗素等促进作物生长、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抗逆能力;使用多效唑、矮壮素、甲哌鎓等控制或延缓作物营养生长、防止倒伏;使用赤霉酸等保花保果;使用乙烯利促进水果成熟;使用1-甲基环丙烯保持果蔬、花卉新鲜;使用吲哚丁酸、萘乙酸等促进林木插条生根等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吗?
作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项技术措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首先,植物生长调节剂本身是安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靶标是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与植物受体结合而起作用,这与动物(包括人体)激素的作用靶标(即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和动物激素受体)是完全不同的,就如同我们不能让植物通过吃饭而生长一样,植物生长调节剂也不会作用于动物和人,因此对人而言是安全的。
我们也不用担心食用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过的农产品会导致儿童性早熟或其他生理功能障碍问题,因为人体不存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受体,所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会对儿童发育造成影响。
其次,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过的农产品是安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低,用量小,使用浓度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数量级,易降解,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时期和使用量应用,不存在残留超标的问题,更不会在人体内累积。多年来的检测结果显示,我国从未出现过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超标的现象。
所以说,不要谈植物生长调节剂色变,正确合理使用经过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会影响农产品的安全性,相反还能改善品质。对于谣言大家一定要理性对待,科学分析,不要盲目跟风,更没必要产生恐慌。
科学使用要注意啥?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繁多,并且因为种类、使用浓度、使用方法和使用时期以及使用时植物的生理状态和气候条件等不同,其发挥的生理作用和生物活性会有较大差异。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具体品种推荐的方法和浓度使用,以免达不到预期的作用或发生药害等副作用。
由于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误解以及因其不合理使用带来畸形瓜果的影响,使很多消费者不敢购买施用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其实,植物生长调节剂造成畸形瓜果、产品风味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不合理,大部分是因为使用量过大或使用时期不合适造成的。使用时期、浓度、次数、环境条件、作物种类、品种、生育期、使用方法均会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效。只要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正确使用技术,就会起到趋利避害的作用。
有些农民朋友往往一味追求药剂效果,而超范围或超浓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这很可能造成减产或品质降低。如在花生上过量使用多效唑造成果实变小,麦冬上过量使用多效唑降低品质,猕猴桃上过量、多次喷施氯吡脲使果实口感变差等。
要把握适宜使用时期。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资料中,对施药时期进行了明确规定,必须在药剂最能发挥作用的时期施用,才能起到节约药剂和避免药害的理想效果。例如柑橘花芽分化期喷施赤霉素会抑制花芽形成,但在柑橘幼果期喷施赤霉素就可提高坐果率。氯吡脲在西瓜花期施用,会起到保果增产的作用,晚用药则可能影响产量。使用噻苯隆脱叶,需在全田棉铃自然吐絮率达50%时喷施,使用时间太早则会降低棉花产量和品质。
同时要严格控制浓度及施药次数。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量微小、作用显著。使用浓度应严格按照标签上的作物和调节目的准确配制,不可随意增加药量和水量。喷药次数的确定依据农药标签说明进行,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在植物适宜时期一次施药,有的药剂则采取多次喷施。如芸苔素内酯促进葡萄、番茄、黄瓜等果蔬生长,全生育期生长时需要多次施药。一些农民朋友往往认为药量越大越好,喷药次数越多越好,结果植物生长调节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且增加了用药成本,还容易造成减产,影响作物品质。
要根据植物长势及水肥状况决定是否需要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缩节胺适用于肥水条件好、长势旺的棉田,天气干旱而不能保证灌溉作用的棉田不宜使用,长势不好或棉花生长受到抑制时不能使用。
此外,选择适宜施药条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选择无风、晴朗、温度和湿度适合的天气施药,避免降雨前和极端天气条件下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大棚施药应避开温度高的中午进行。
最后,如不慎误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喷施了错误的药剂、施药时间不宜或时期不当,应迅速用清水进行冲洗,同时注意加强误用药剂作用的水肥管理,使其及早恢复生长。
(作者系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高级农艺师张佳 杨峻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李香菊 专题照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