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兰新高铁全线开通——兰州成为新疆人生活圈

29.12.2014  02:10

  横架在黄河上的中山桥(12月27日摄)(特派记者蒋晓摄)

  12月27日,天公不作美,兰州被雾霾笼罩。

  站在黄河岸边的白塔山上举目远眺,整个城市灰蒙蒙一片。即便是脚下近在咫尺的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也看不清模样。

  这样的天气,对2013年摘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帽子,创下299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兰州,我想应该算是一次小概率事件。对我老家甘肃的省会城市,我早已不陌生,所以,我固执地认为,我看到的兰州,不该是这样的。

  和乌鲁木齐一样,近几年,当地政府大力实施“煤改气”工程,还了365万兰州市民头顶一片蓝天。

  听兰州人说,尽管现在空气污染小多了,但为了降低空气中的浮尘,至今兰州的大街每天都要洒水吸尘,就算是冬天也不例外。

  到了兰州,不吃牛肉面怎么能行?牛肉面之于甘肃人,就像拌面之于新疆人一样。兰州人一天的生活,就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26日晚上,饥肠辘辘的我们走出动车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个地道的牛肉面馆,吃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只是,我们走了好几条街,沿街的牛肉面馆都关门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牛肉面馆,一看招牌,“马有布牛肉面”,原本想换个口味的我们,到兰州吃第一碗牛肉面,居然是在乌鲁木齐经常光顾的连锁牛肉面馆。

  第二天中午,兰州同行热情款待我们,到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挂着“兰州第一面”招牌的牛肉面馆再次吃牛肉面,才知道原来兰州人“”、“”(意思都是吃,兰银方言)牛肉面有那么多讲究。

  兰州人的早餐是一定要吃牛肉面的,关键的是要喝汤,但晚饭,兰州人几乎不吃牛肉面,据说是因为过了中午,牛肉面的汤就不好了。所以,大多数牛肉面店,一过中午,就关门打烊了。

  兰州晚报的同行告诉我们,兰州有三大名片:一本书——《读者》杂志、一碗面——牛肉面、一辆车——兰州水车。

  空气污染大大减轻了,但让兰州人困扰的交通拥堵,还没有很好解决。

  兰州是一座山河之城,有着“两山夹一河”特殊地形,城区东西长5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有1.8公里,而中心城区就正好位于这个最窄处。沿着黄河两岸布局发展的兰州,东西主要是靠滨河路这样的交通干道,南北交通主要靠几座跨河大桥,这种城市布局导致交通成本和压力很大。

  我们从白塔山公园前往兰州火车站的路上,就领略了什么是堵车,不到3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一个小时。

  出租车司机解释说,因为是周日不限号,所以比平时堵。当地政府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推出了刷卡免费租用自行车的办法。

  2012年,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获批,正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这为兰州解决发展空间制约的难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地处五省区交会之地,是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冲,也是西部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后,当地政府就提出要把“兰州市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其底气便是兰州新区。

  兰州以它自己的步调,朝着梦想前行。挺拔的高层建筑,鸽子翩飞的广场,车流如织的马路……虽然是在山深处,但是兰州却在努力地告诉你:开放的兰州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