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做“减法”促素质教育生根
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将取消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加分项目。教育部要求,各省市不得擅自扩大全国性加分项目使用范围。
就目前而言,取消高考加分项目是众望所归,取消的主因是涉及公平正义问题。在一场800人参加的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中,竟有564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最终445人获批并拿到了10分的高考加分。黑龙江省某中学一个班级12人因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获高考“加分”,浙江省浦江县出台政策无偿献血超过4000毫升者的直系子女中考可加分。还有雷锋班加分,献血加分,征地加分……种种 “加分”的政策,寄生了无数敛财的产业链,偏离了政策主旨和正义轨道。
不仅如此,高考加分项目多了,还会催生三大痼疾:一是在功利教育驱使下,不断产生新的“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素质教育无处落地生根。二是加大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比如奥赛等补习培优剥夺了孩子的正常节假日休息时间,高额补课费的负担压弯了家长的肩膀。三是催生了考试经济产业链,增加了利益寻租的途径,产生了不少教育不公平现象。因此,“裸考”求公正的呼声越来越高。
综合来看,取消加分项目下的“公平” 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次优选择,只是增大公平的机会,但无法实现绝对公平,新的招录政策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其实,高考加分政策的出发点没有错,为了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
事实也证明,在高考加分政策激励下,也确实使不少的特长生拔尖而出。我们的社会建设,不但需要全面性人才,也需要大量专家型的“偏才奇才”,现在取消一些高考加分项目,不等于把素质教育、特长教育也跟着一并取消了。
而取消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不把加分与高考挂钩,反而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轻松发展,真正做到让兴趣回归兴趣,特长回归特长,素质回归素质。这也正是素质教育一以贯之、却在高考指挥棒下一直无法真正贯彻的理念。
一言以蔽之,基于本真的教育,取消部分高考项目加分,全面教育、个性教育的理念不能跟着一并取消了,反而要借着这股东风,真正扎下根来,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