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艾滋病感染调查:大学生为何容易“中招”?
大学生为何容易“中招”?——部分高校感染艾滋病问题调查
来自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的消息说,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明显增多,而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
作为青年学生的优秀分子,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备受关注。是何原因让艾滋病魔爪伸向高校园区,依靠什么才能让大学生筑起防护艾滋病的安全网?
性开放性无知,易招惹艾滋病
在广州读研期间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阿新(化名),是在一次针对男男同性恋免费检测活动中,意外地发现自己成了艾滋病感染者。
令人担心的是,在新增艾滋病患者中,像阿新这样的大学生患者正在快速增加。
“以往大学生来做艾滋病检查是很少见的,这两年已很多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鸣透露,截至2013年底,广州48所学校发现了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最多一所超过10例。“但因为不是所有大学生进行检测,所以实际数字可能会更多。”
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艾滋病患者中,通过男男性交感染占有最高比例。在河南省2014年新报告的80多例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中,将近60例是通过男男性交感染。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徐慧芳表示,广州从2002年开始发现学生感染艾滋病病例,截至2013年底已累计117例,九成都是经同性性传播感染。
业内人士分析,高校学生感染艾滋病的原因:一是大学生性观念开放、随意。如今一些大学生夜不归宿,特别是在寒假、暑假期间,有的外出租房开始“假期夫妻”生活。
来自广州的调查显示,大学男生购买性服务的情况有所增加,有的男生在购买性服务过程中,并未采取安全措施。
二是性安全知识缺乏,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当时觉得自己离这个病很远,完全不知道自己感染了。”阿新说。
广州高校大学生防艾公益组织“朋友公益”主办者、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陈杜说,目前大学生男女情侣发生性行为会使用安全套,而“男男”之间没有避孕需要,大多不会采用防护措施,导致“男男”成为大学生艾滋感染最高危的群体。
三是高校性教育滞后。陈杜发现,很多来自珠三角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对于艾滋病了解甚少。高校性教育普遍滞后,而政府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在大学生防艾方面的资源又未得到有效整合,使得大学生防艾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强制检测滞后,感染情况不明
王鸣说,由于缺少法规的支持,还不能对大学生进行强制检测,目前只能靠大学生自愿检测及宣传防艾知识。
要不要对大学生群体实施艾滋病强制检测,有的同学认为,强制检测是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歧视;也有的认为,假如靠大学生自愿,根本不可能弄清楚大学生群体感染艾滋病的状况。
另一方面,与其他感染艾滋病患者相比,大学生患者更害怕暴露病情,对外界的眼光和态度也更为敏感。
“不少医务人员特别排斥我们,医护人员尚且如此,何况社会上其他的人?我们这些患者最忌讳隐私外泄,原因是害怕来自社会的歧视。”阿新说到这里,情绪有些激动。
由于免疫力低下,艾滋病患者经常出现感冒、皮肤疱疹等症状。他们较一般人群对医疗救护的需求量大很多。但是,由于害怕歧视,他们常常讳疾忌医,隐匿自救。
据了解,一些艾滋病感染者建立了QQ群,这里会听到有人抱怨害怕去医院,因为医院往往把他们拒之门外。群里的人还互相鼓励,尽量定期检测,及时吃药,保持锻炼,减少感染的几率。
加强校园防控,遏制传染扩散
专家认为,校园防控艾滋病,需要多管齐下,补齐艾滋病教育短板,加强高危行为干预,发挥公益组织的力量等。
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强艾滋病预防及性健康教育。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学校卫生所专家聂少萍认为,性教育越早越好,建议我国小学开始性教育,最晚要在青春期以前完成,由于青春期很多敏感问题与性关联,性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性教育不能仅仅体现在课堂上。
“发生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后,一些青年人不知如何求救,缺少有效应对措施。”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郑庆顺认为,我国青少年安全、健康度过青春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预防艾滋病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广东省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陈祝生表示,校园防控艾滋病尤其要做好高危行为干预。大学生要掌握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据了解,2014年广东省共有27个社会组织的30个艾滋病防治项目获得了资助,涉及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高危行为干预和病人关怀等多个领域。由于与公益组织间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更愿意主动接触他人和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