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电话被标记万余次,为何仍疯狂扰民?
近日,山东“徐玉玉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基数庞大的电话扰民事件仍然每天都在发生,不少电信诈骗犯罪就“藏身其中”。一些被用户标记了上万人次的骚扰电话,仍在疯狂扰民甚至害人。面对公众的“吐槽”,一些通信运营商却少有作为。专家认为,电话骚扰和电信诈骗虽然在性质、社会影响方面有所差别,但也有不少共性,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不足。
电话骚扰成“公害”
“每天至少50个骚扰电话,这还不包括被手机拦截的,贷款的、开发票的、卖店铺的……什么样的都有。”身为南昌某公司负责人的晏某一提到电话骚扰马上产生了共鸣,给记者掏出手机来展示他收到的骚扰电话。
通过360手机卫生等手机软件,他可以对来电标记上“骚扰”“诈骗”“房贷”等标签,“这样下次同一个号码打来就能直接挂掉。”但让他困惑的是,不少号码已被其他用户标记为“骚扰”已经达到成千上万次,为什么还能拨出来继续骚扰他人。“难道这种现象没有人管吗?”
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举报中心日前发布数据显示,近半年内,网民每周平均收到骚扰电话21.3个。目前,中国网民已达7.1亿。以此估算下来,中国网友每周收到的骚扰电话数量惊人。
记者调查发现,骚扰电话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各行业的商家营销,二是诈骗行为。区别于前几年“群发式”的短信骚扰,电话骚扰日趋“精准”,公众难以拒听,甚至上当受骗。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近一年来,中国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骚扰电话都来自哪儿?
记者调查发现,疯狂的电话骚扰,很大一部分是网络电话。网络电话的门槛较低,拨打电话甚至不需要座机和手机。“电脑上可以安装电话软件,只需预存话费和网速过关,6分钱一分钟。”北京一家网络电话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软件能实现群呼、自动外呼等功能,去电显示还能设置为手机号码。”
除网络电话外,由于实名制落实不力,虚拟号段也是电话骚扰的“作案工具”之一。近日,记者在南昌老城区暗访发现,一些手机维修店、小超市仍然可以不凭身份证就轻松买到171\170号段的手机卡,有的甚至可以搞“批发”。
与骚扰工具多样化相对应的,是个人信息泄漏严重、号码获取渠道多元 现实情况。万波(化名)是江西一家网络公司的负责人,主要为企业设计网站和APP。他坦言,公司发展初期也用过电话营销开展业务,一天至少呼叫500个号码。“号码资源是业内朋友赠送的,都是有名有姓的中小企业主。”
电信行业业内人士介绍,线上线下都有个人信息泄漏,其中网络泄密最为严重。“几乎所有APP公司都可以分分钟获得用户个人信息。”
记者通过QQ搜索“电话营销”,立即弹出上百个相关群组。随机进入一个群后,记者发现光共享文件就有6个,内含上千个号码,有的直接把企业主名片以图片的形式附在word文档中。同时,群里每天都有大量数据更新提醒,涉及中老年保健、银行、淘宝、车主业主等各个领域的用户。
骚扰电话为何堵不住?
对于一般性的骚扰电话,江西省通信管理局市场处工作人员表示“苦于没有执法依据”。“以前有运营商尝试关停被投诉较多的号码,但对方却以‘我付费我使用’为由表示抗议,就再放开了。”
通信行业业内人士称,对于一般的固话和手机电话,运营商或许不便监管,但对于频繁的网络电话骚扰,相关部门从技术上讲完全有能力“管死”。“网络电话是用IP协议,是开放的,而通信运营商用的是7号信令,相当于专用通道。”他表示,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改号软件,但改动了的号码到达电信运营商的交换机之后,是可以识别出来的,关键是运营商愿不愿管控的问题。
而对于电话骚扰频发的虚拟号段,通信行业业内人士透露,虚拟号段之所以实名制贯彻不力,主要是涉及到虚拟运营商的经济利益,“虚拟运营商的号码资源相当于是从通信运营商那批发过来,卖不出去就亏了。”
怎么处理被用户标记过的骚扰电话号码?南昌大学法学院教授蓝寿荣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厘清“电话营销”“电话骚扰”“电信诈骗”的边界,或者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要求运营商对此类标记号码进行限呼等管理,同时,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进程,形成保护个人信息的长效机制。
多位业内专家建议,监管部门、运营部门应积极吸收社会上相关利用用户来标记骚扰号码的成功做法,与用户联动,与业内合作,完善电话骚扰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跟踪分析,对于达到一定标记次数的骚扰电话限制呼出。特别别是参照垃圾短信治理的有关经验,实行电话号码白名单等管理制度。
责任编辑: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