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根棍”马车到18米长BRT――首府公交变迁见证城市日新月异发展
BRT1、2、3号公交车在BRT儿童公园车站前穿梭往来,这里是BRT1、3号线换乘车站。
公交车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
七八十年前,那辆在尘土飞扬中奔驰的马车,竟然是首府公交车最早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首府百姓终于有机会坐上真正的公交车,从老解放到北京牌、上海牌,再到本地自产的大通道,城市在发展,公交车也在经历变迁。
现在,地下几十米处,钻机轰鸣,用不了多久,首府将迎来地铁时代,市民出行将更加便利。
“六根棍”是公交车雏形是公交车雏形
上世纪20年代的乌鲁木齐,大街上几乎见不到汽车,更别说公交车了。不过,马路上却时常传来“嗒嗒”的马蹄声,车夫挥舞着长鞭,人们坐在马车上欢声笑语。
由于马车是由横竖六根圆木组成,因此老百姓称其为“六根棍”,维吾尔语叫“哈迪克”。
每辆“六根棍”能坐七八个人,价格也比较便宜,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这种以运送乘客为目的的交通工具,可以说是公交车最早的雏形。
1939年,乌鲁木齐开通了真正的公交车,当时城区开了两条线路。不过公交车太过老旧,故障频发,再加上缺乏汽油、零配件等,仅过了一年多,两条线路就停运了。
再次看到公交车,时间已经来到1946年10月,车辆是苏联的旧车,同样受制于车况,再加上管理疏忽,仅有的一条线路也草草收场。
1953年,新疆省迪化公共汽车站建成,汽车站拥有两条线路、8辆公交车和43名员工,这也是现在乌鲁木齐市公交集团公司的前身。
最早开通的是1路和2路,线路主要围绕市中心运营,途经友好路和新华路。但由于车辆依旧是运输公司淘汰下来的旧车,车辆故障率很高。
虽然困难重重,但在公交人的努力下,公交车总算在乌鲁木齐市扎下根来。
自产“大通道”公交车问世
熬过了艰苦创业阶段,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乌鲁木齐公共汽车公司成立,线路增加到15条,配车118辆。
国产“解放牌”汽车逐渐代替老旧车辆,乘车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车辆半路抛锚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城市扩张,公交车增加到200多辆。
除了解放车,来自北京、上海,甚至扬州的客车陆续加入公交线路。北京车以红色为主,后期还出现了橙色,而上海车则是蓝白相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北京出现了大容量的铰接式公交车,乌鲁木齐公交公司决定自己制造一台铰接式公交车。
发动机是从其他车上拆卸下来的,车厢是工人们自己锻造出来的,最终,在大修厂的车间里,被称为“大通道”的铰接式公交车横空出世,这也填补了新疆制造公交车的空白。
当时的大通道有14米长,最多的时候一趟能拉300多名乘客,成为公交主力。
但毕竟技术能力有限,故障较多,一两年后,自产的“大通道”逐渐退出运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公交公司从北京、上海等地先后购置了159辆“大通道”。
上世纪90年代,因为社会车辆的增加,道路开始拥挤,为减轻道路压力,“大通道”逐渐退出市场。
“大通道”时代暂告结束,首府又陆续引进了许多新颖车型。1路引进了一批木制观光车,2路还引进过双层大巴,但由于不适应新疆的气候环境,没有长期运营。
“公交都市”给交通插上翅膀
进入21世纪,首府公交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从2000年到2009年的近十年间,首府新增公交线路近百条。
2011年,首府开通BRT1号线和3号线,开创公交运营新模式。
2012年,捷报传来,乌鲁木齐入选全国首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将形成轨道交通为骨干,大容量快速公交为支撑,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
截至2014年9月,全市共有公交线路155条,运营车辆4233辆,线路总长度2692公里,几乎覆盖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讲述
难忘开“大通道”的日子
1979年来到乌鲁木齐公共汽车公司参加工作的周为民,接触的第一辆车就是“大通道”。虽然外形看上去和现在的BRT很像,但里面却“差远了”。
车里没有暖气和空调,密封性也很差,铰接盘的缝隙足有手掌那么宽,在砂石路上行驶,灰尘直接就翻涌到车里。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通道”遍地开花,但早晚高峰期,乘客还是拉不完,挤得车门都关不上。
“那时候公交司机可风光了。”周为民说,当时自己一个月工资有一百多块,普通工人只有五六十块,生活算是小康了。
那时候公交车上还有售票员,车票才几分钱,但逃票的人还是很多。有人拿彩笔自己画月票,要不是认真看,还真能蒙混过关。
“那时候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这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段日子。”明年就要退休的周为民说。
1984年,周为民的儿子周方出生,从小在方向盘边长大的周方,19岁时也成为了一名公交司机。
2011年8月28日,周方驾驶着18米长的BRT,穿行在繁华的友好路和北京路,一如30多年前的父亲驾驶的那辆“大通道”。“虽然辛苦,但这是我喜欢的工作,我会一直快乐地开下去。”周方说。
□大事记
20世纪20年代城区出现马车,维吾尔语叫“哈迪克”,这是最早的公交车雏形。
1953年全疆首个公共汽车站成立。
1957年乌鲁木齐市交通局公共汽车队发展到3个分队、30多辆车,公交线路也有所增加。
1965年乌鲁木齐市交通局公共汽车队正式改名为乌鲁木齐公共汽车公司。公交线路发展到15条,车辆118辆,驾驶员一百多名。
1974年公交公司研制成功铰接式大客车,即“大通道”,结束了新疆不能造公交车的历史。
1992年城区出现中巴车,并迅速发展到1500辆车,成为市民重要出行工具。
2001年公交车开始试行无人售票,大部分票价采用一元一票制。
2002年公交集团启用环保清洁的“天然气”燃料,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作出贡献。
2006年乌鲁木齐市公交珍宝巴士有限公司成立,更新900辆安凯环保客车。
2011年首府开通两条BRT线路,其中BRT1号线成为全疆唯一一条全程拥有专用道的公交线路,此后陆续开通三条线路,目前五条线路客流量破5亿大关。
2012年首府入选国家首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2013年首府11家小型民营企业全部退出公交行业,所属的31条线路收归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