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田到餐桌食品 新疆安全监管如何实现“无缝对接”

12.02.2015  11:28

制图/新疆日报视觉中心 张永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员在大棚里做蔬菜农药残留量抽检。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员在大棚里做蔬菜农药残留量抽检。

        新疆日报讯(记者赵军摄影报道)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8.8%,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农产品是如何从农田走到餐桌的?有关部门是怎么进行监测的?近日,记者先后走访了蔬菜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食品流通环节和相关监测机构。

        检测室设在田间地头

        1月10日12时,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水西沟村,记者跟随乌鲁木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检验员随机走进一座蔬菜大棚,进行农药残留量抽检。大棚里,绿油油的生菜、荠菜长势喜人。检验员吕警穿过一片片菜畦,分别从不同位置将几棵青菜连根拔出,抖了抖菜叶上的水,然后打开随身携带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将一片青菜叶剪碎,并在天平上称取1克,再加5毫升的缓冲液,震荡约2—3分钟,加入一定量的酶试剂、检测剂等试剂,静置一旁。10分钟后,吕警从中提取一定量的液体,放进农药残留速测仪。数分钟后,速测仪显示出一幅曲线图。“检测结果显示,两种蔬菜农药残留均为零。这说明这个大棚从去年播种到现在几乎没打过农药。”吕警说。

        站在旁边的种植户曹爱弟听到检测结果,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大棚的地已经两年没上农药了,就是为了保护土地,今年我就可以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了。”曹爱弟告诉记者,以前,这个大棚主要靠上农药驱虫,为了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他把肥料从化肥改为牛粪,杀虫用的是黄板、蓝板,均为物理驱虫方法。“我们村就有农户种植了指标合格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不仅经济效益好,劳动强度也低。”曹爱弟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凡是水西沟镇种植的蔬菜,在上市前除了由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抽检监测外,还必须要通过水西沟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检测并取得《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报告单》,方可上市销售。“乌鲁木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只是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前的最后一个监管环节。”自治区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副处长肖振新说。

        据肖振新介绍,为了从源头把好农产品生产安全质量关,全区14个地(州、市)、84个县(市)已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688个乡(镇)建立了监管站。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乡(镇)四级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农产品全程监管覆盖面接近100%。2014年,自治区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共完成对全区50个“菜篮子”产品主产县抽检12324个样品,涉及36个品种、72个参数。

        同时,在全区加快推广“三品一标”认证步伐。目前,全区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产品总数为118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81个、绿色食品277个、有机食品69个、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57个。通过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水平,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每只牛羊都有“身份证

        1月11日上午,在米东区羊毛工镇牛羊定点屠宰场,老龙河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社长周成全正在组织社员进行牛羊交售交易。老龙河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400余人,年存栏肉羊达到6万只、肉牛8000头,每天可向市场提供近300只肉羊和10余头肉牛。周成全告诉记者,合作社牛羊分集中圈养和社员家中散养两种方式,均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养殖,并和乌鲁木齐农产品检测中心签订定期抽检责任协议。从牛羊出生就开始打耳标、建牲畜档案,为每只牛羊打造一个唯一的“身份证”,实现可追溯监管。

        在屠宰场入口处,记者看到乌鲁木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检疫员张倩正在对进场的牛羊进行入场登记,并检查牛羊养殖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签发的动物检疫证明。随后,在该屠宰场的屠宰、分割、包装、冷藏、运输等各环节,记者均看到写有明确操作标准的提示牌,检验设备、消毒设施、消毒药品都符合国家标准或有关规定。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监督科科长佟光来告诉记者,所有进入屠宰场的活畜必须在所在地获取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进入厂区前,检疫人员检查物证是否相符。“检疫人员还要对所有屠宰环节的操作进行监督管控。每个环节的操作,都会直接影响到百姓是否能吃上放心肉。”佟光来说。

        在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2014年,自治区实现了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工作目标。“全疆所有地(州、市)兽药、饲料、生鲜乳主要检测指标合格率连续多年在97%以上。畜牧产品生产基地的牛羊肉、猪肉“瘦肉精”检测合格率均为100%,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为100%。”自治区畜牧厅副厅长黄伟忠表示。

        但是,新疆畜牧产品养殖环节还存在滥用兽药、私屠滥宰等现象,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队伍体系建设滞后,不仅缺经费、少设备,而且人员不足,有的县仅有6名动物防疫检疫人员,严重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今年畜牧部门不仅要从兽药饲料投入品使用、养殖生产到屠宰加工各环节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还要加快各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队伍建设,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完善监管机制、开展综合治理,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流通领域索证索票已覆盖85%

        1月12日上午,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管处的几名执法人员走进乌鲁木齐市阿勒泰路的一家大型酒店,对酒店厨房卫生、食品原料库房、原料采购台账及采购原材料索证索票等进行监督抽检,并对酒店在厨房消毒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意见。正在酒店用餐的张先生见到如此严格的监督检查,当场竖起大拇指说:“食品安全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执法部门应该常抓不懈,让群众吃起来放心。

        餐饮服务单位处于食品安全链条的末端,也是风险累积和高发的环节。据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忠民介绍,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市场的蔬菜和肉类食品,已经过4道检测关,而对各大酒店、超市和菜场的抽检,则是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的最后一道“”。

        流通环节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如今,凭借食品安全监管系统,新疆已基本实现食品的可追溯监管。

        2014年,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餐饮服务单位“脏、乱、差”的现状,提出了持证经营、索证索票、定点采购等一系列工作目标。目前,全区共有持证经营餐饮服务单位6.8万家,其中健全台账、索证索票餐饮服务单位5.8万家,占总数的85%;实现明厨亮灶餐饮服务单位1.45万家,占总数的21%。

        王忠民表示,在食品流通方面,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以城市周边、学校周边、农村、旅游景区、交通要道、网购为重点,针对食品经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无证经营等问题,集中力量开展整治,加强与农业、畜牧部门协作,做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衔接工作,为食用农产品进入市场后的监管奠定良好的基础。

        改变“九龙治水”的安全监管体制

        记者从自治区治理“餐桌污染”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新疆从2015年开始,力争用5年时间,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成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围绕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从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体系、食品安全市场流通体系、食品安全监管组织实施体系、食品安全标准认证体系、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及风险预警体系、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食品安全信息体系等十大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食品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之间的监管“无缝对接”。

        “过去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九龙治水’,分段监管,存在监管漏洞、盲点、交叉。现在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把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监管整合起来,这个模式是和国际接轨的。”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于胜德说,近年来,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地区间工作水平不平衡、监管能力不足、标准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以及制售伪劣食品、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问题屡打不绝。流通消费环节虚假广告泛滥、餐饮卫生不达标、食物中毒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城乡接合部、农村等地区,无证照小作坊、小摊贩和“黑窝点”滋生。此外,产地环境污染、水土重金属污染给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也带来了隐患。于胜德认为,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企业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再好的监管体制,如果企业不诚信、对法律不敬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