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城市“老漂族”,如何才能他乡变故乡?
核心提示 :“北漂”现象已经被人们所熟识,与“北漂”相对,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早已年迈,却也远离故土,放弃原本该有的安度晚年,而开始重新漂泊他乡,这一群体被人们称为“老漂”。“老漂族”离开家乡,来到子女所在的大城市,为缓解子女的生活压力继续奉献着自己。然而,都市生活并非只有欢乐,陌生的疏离感、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生活习惯的不协调等等,都让他们饱尝辛酸与艰难。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年迈,但却离开故乡,成为“老漂”
城镇化的进程,不仅让年轻人有了异地寻梦的机会,也让许多老人告别故土,随着年轻人的脚步“漂”到陌生的城市,他们被称为“老漂族”。
据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张凤莲介绍,“中国的‘老漂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支援帮助型、投靠子女型、提高生活品质型,其中以支援和投靠类型为主。”她指出,这些老人大多从农村或者较小城市转移向较大较发达的城市,因其子女在城市安家立业而移居,他们来与子女同住主要是缓解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为子女料理家务或帮助照顾儿孙。和一些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人自古就有注重团圆的“家情怀”,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城市,“老漂族”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案例1
今年是赵淑桢离开位于山东滕州的老家,“漂”到省会济南的第二年。早上6点半,58岁的赵淑桢准时起床,一番简单的梳洗之后,她就要抓紧时间为一家5口准备早饭。
等儿子、儿媳出门上班了,她和老伴就分工合作,完成照顾孙女、买菜做饭、拾掇家务等工作。晚饭过后,把孙女一天换下来的衣物洗干净,再出门在小区里遛弯,然后回家帮着把孙女哄睡。这就是赵淑桢两年来在济南生活的固定日程。
案例2
64岁的王秀芹是为了照看外孙才从滨州“漂”来济南的,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为了给女儿一家当好“后勤部长”,王秀芹格外注意家里成员的口味、喜好。“俺女婿特别爱吃馒头,俺就经常多买些面回家和面蒸馒头”。
在王秀芹看来,看孩子并不比在老家干农活轻松。“孩子小的时候,整堆的尿布又得烫又得洗,有时候洗得我都在卫生间里出不来了。加上做饭、看孩子,做个小棉裤小棉鞋啥的,晚上11点都不一定能睡上觉。”王秀芹说。
天伦之乐的背后,是现实中的各种困惑和辛酸
虽然“老漂”们不辞辛劳的远离家乡,与孩子们团聚在城里,但生活并非只是充满欢笑,“老漂”们也有很多现实的困境和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