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首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
近日,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办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对外宣布:即将在今年5月开展的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策展主题与参展艺术家已经确定。中国馆将以“不息”为主题,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策展人,共有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等4位艺术家参展。据悉,这将是中国非遗项目首次走进威尼斯双年展,其中汪天稳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事皮影雕刻艺术50多年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深圳晚报记者专门连线了身在西安的汪天稳老先生。
汪天稳告诉记者,本次自己的皮影作品能够进入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他与艺术家邬建安已经认识了十余年,邬建安十年前在读研时约他采访考察陕西东路皮影情况。此后两人展开合作,邬建安出当代艺术的设计,而由汪天稳来雕刻,2015年8月他们在北京恭王府展出了140多件陕西东路皮影戏《白蛇传》影偶珍品及《〈白蛇传〉新解》作品,让前世今生的文化想象和艺术表达在同一展览空间中相遇。
“或许是因为这些展览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和赞许,才有了今年进入威尼斯双年展的原因。”汪老先生告诉记者。至于本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将会和艺术家邬建安合作什么作品,目前汪老先生仍然在酝酿中,还没有确定。
名师出高徒妙手耍大戏
汪天稳1949年生于陕西华县,由于幼时极其喜欢牛皮影子,12岁时被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收为关门弟子。接受师傅两年多的精心传授和苛刻调教后,14岁的汪天稳调进了华县文化馆。刚到文化馆工作,他便用一张半牛皮一口气制作了40多件皮影作品,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当影子戏《白毛女》《血泪仇》和《三打祝家庄》给华山脚下老乡们演出的时候,汪天稳每场必看,因为“亮子”(相当于电影院的银幕)上的那些皮影娃娃,都是他亲手雕成的。
汪天稳说,皮影雕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仅旦角又分青衣、仙旦、凤冠旦、道姑旦等16种。生角亦有10多种,并各有讲究,像带桃儿巾子的是个略显花哨的好人,带解元巾子的是能文善武的学士。其他如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他说,每一件皮影都得经过制皮、过稿、雕刻、上色、熨平、装订、联结等24道工序,而且道道连环相扣,不容有丝毫马虎,只有如此那些雕出的娃娃,才可在“亮子”上由签手(操纵皮影的人)耍戏。
皮影界的吉尼斯纪录创造者
由于汪天稳既刻苦,悟性又高,他的皮影雕刻技艺不断提高,外来的合作邀请纷至沓来。1976年,汪天稳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皮影、木偶剧《皮影轻骑兵》,深受观众青睐。1978年,汪天稳进入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成立了汪氏皮影艺术工作室,开辟了研究、创新、发展皮影艺术的新天地。因颇受师傅的青睐,1981年汪天稳随恩师李占文赴京,携手制作了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设计的大型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受到政府的嘉奖。当时,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的何海霞看后大喜,愿以三尺轴画,换得汪氏皮影一件,一时被传为佳话。
自此以后,汪氏皮影声名远播,佳作不断。经过几十年的耕耘,汪氏皮影不但在国内频频获奖,1982年他还受邀为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设计、刻制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全套,深受日本友人的欢迎。1993年至1999年,汪天稳又先后应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之邀,对两馆收藏到的明清皮影,进行分类、整理、鉴定和修复,其精湛的技艺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扬。
2003年,汪天稳与同门师兄弟18人,历时300余天,设计、制作了长23米、宽1.2米的皮影巨作《清明上河图》。2004年,该作品在上海美术馆一经展出,便受到国内外专家的瞩目,认为他们创造了皮影雕刻史上的吉尼斯纪录。
手工刻皮影并非赚钱之道
现在汪老的儿子汪海涛和女儿汪海燕都投入到了皮影事业。据悉,现在陕西80%的皮影产品都挂有汪氏头衔,其中有真有假,但说明了汪氏皮影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不过,汪天稳告诉深晚记者,如果想以刻皮影来赚钱是不行的。因为华县皮影制作的24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非常讲究。现在有很多公司采用机制皮影、激光皮影,出来以后只卖二三十块钱,手工刻皮影,一个月才刻五六个,根本卖不了多少钱。没钱挣,所以现在愿意学手工皮影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汪老对于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还是有一些担忧。不过汪老也说,某种角度来看,机制皮影出现可能也是好事,毕竟更多地推广了皮影艺术。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策展人:邱志杰
策展主题:不息
参展艺术家: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
声音
往届的威尼斯双年展也曾出现过“中国元素”,邱志杰参加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上元灯彩》就是以明代长卷《上元灯彩图》作为假设的“脚本”,用灯笼、金鱼缸、摇篮、秤、网兜等多种媒介将画中的历史场景当做一个剧场,注解其中的人物、角色、社会关系以及历史元素。
谈及“中国元素”,邱志杰说:“不要刻意去回避,因为你就是在中国创作的,你还叫中国馆,为什么要回避中国元素?但是我们有责任去阐释一个真正的中国,而不是说去迎合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有没有中国元素,不是一个问题,能够构成问题的是,你能不能刷新大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如果没有中国元素,你反倒完成不了这个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