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学校 一举两相宜

12.01.2016  13:28

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等33所中小学校,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最近成为了首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入选各校均拥有一项独具湖湘特色的非遗项目,包括《花鼓戏》、《大布江拼布绣》、《龙舞》、《土家族摆手舞》等。

这样的新闻,读起来让人顿生欣慰。非遗保护事关文化多样性,学校教育则事关文化价值观的建设。让“非遗”走进校园,是一举两得的创新之举。

一得在学生。把非遗搬进课堂,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的经历,是动手、动脑、用心的体验。

环顾我们身边,有不少孩子熟悉贝多芬而不知瞎子阿炳,熟知影星、歌星而不知自己曾祖父的名字,喜欢圣诞、情人节而不懂得端午的内涵、春节的要义,更别说对花鼓戏、民族舞、手工刺绣等有什么特别的见地了。那么,怎么拉长学生们在类似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短板呢?“非遗”进校园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培养了学习兴趣,是难能可贵的体验项目。

二得在传承文化。这是非遗传承、保护全新的思路、大胆的实践。

我们常常思考:文化遗产靠什么保护或者发展?有一条大抵不会错:戏要有人看,曲要有人听,舞要有人跳。可为何丰富的传统文化跟大众文化生活渐行渐远?仅仅靠列入遗产名录恐怕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吸引年轻人参与。那么,如何让他们多与非遗接触?学校无疑是最好的地方。“非遗”进校园,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只有在学生们心里,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不断强化中华文化的根基,保护和传承才成为可能。

当然,现在围绕非遗保护的“进校园”活动,依然主要停留在直观展示和舆论宣传的层面,较少或者说还没有全面系统地深入事关非遗保护长效性的日常制度化操作层面。既然是一举两得的创新之举,今后不妨做得更新、更细、更深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