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现场“绣”绝活
昨天,2015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落下帷幕。4天时间里,大展迎来观众15万人次。而首次将长江流域31个刺绣项目齐聚竞“绣”的锦绣长江展区,成为大展人气“沸点”。
31个刺绣项目登台亮相
成都蜀锦、苏州缂丝、湖南湘绣……昨天的锦绣长江展区内云集了长江流域内“三大名锦”和“四大名绣”的代表作品。湘绣作品“一马当先”,用针线描绘了一匹在风中驰骋的骏马,马儿随风舞动的鬃毛和灵动的眼神非常逼真。蜀锦锦画《清明上河图》全长12米,房屋骨架、人物衣衫褶皱等细节清晰可见。
现场一幅古黄鹤楼汉绣,金黄色的底色,深深浅浅的绿线绣出层层叠叠的苍松翠柏,褐色的古黄鹤楼掩映其中,颜色瑰丽,显得典雅而富丽。汉绣传承人之一陈俊介绍,汉绣用针和艺术特点有别于四大名绣,构图自由,用色大胆,体现了楚人豪迈、热情且浪漫的性格特点。
无锡精微绣
一根线分32股,针细如发丝
刺绣本来就是个细致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精微绣更是把这种精细发挥到了极致。“啧啧,用这么细的针线绣花还真是要点功夫。”昨天,无锡双面精微绣首创者赵红育现场穿针引线,不少市民围着看稀奇。赵老师拿起一根普通的线,用手捻开,分成两股、4股、16股、32股……她拿起像蛛丝一样细的线,再拿起一根头发丝粗细的针,一下子把线穿进了针孔里。其他人拿着针仔细端详了半天都没找到针眼。
在赵老师的针尖下,一幅《饮中八仙》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却绣有14个人物,头部仅有绿豆大小,但用了五六种颜色,图上方有一行题字,字的大小与一粒芝麻差不多。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是一幅双面绣作品。
今年58岁的赵老师学刺绣40多年,像这样一幅作品至少要绣10个月,有的作品甚至要绣一两年。
南昌宣纸绣
纸上飞针,一个字绣上百针
锦绣长江展区内有两个宫灯作品,纸质的灯罩上有各色脸谱,一眼看上去像是画上去的,但其实也是刺绣作品,叫南昌宣纸绣。南昌宣纸绣第十代传承人顾志鹏告诉记者,宣纸上走针很考验功力。虽然所用的宣纸是特制的,比一般作画用的宣纸更有韧性,但还是很容易破,必须一气呵成。
他告诉记者,宣纸绣主要以水墨画、书画为主,特点在于针法隐藏在图案中。比如一个简单的“一”字,看上去像是毛笔一笔写成,但其实至少绣了二十多针,复杂的字甚至要绣上百针。
唐卡刺绣
材料来自明清,价格上百万
唐卡是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富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子贡刺绣唐卡”始于1880年,在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第六代传承人米玛次仁昨天带来了4幅刺绣唐卡作品。这些作品上描绘的都是佛像,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色彩非常明亮。
米玛次仁介绍,用料越久远,唐卡价格越贵。比如他带来的一幅1米高的唐卡,看上去很旧,布绸上还有一些细微破损痕迹,但价值上百万元。因为布绸来自明清时期,所用的线则是从收藏家手中买来的衣服上拆下来的,上面还绣有珍珠,是独一无二的珍品。米玛次仁说,这些珍贵的唐卡作品都不出售,仅供展览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