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仍是中性政策而非“放水”――专家解读央行降息

12.05.2015  12:36
          据新华社5月11日电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正处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力交替期的中国实体经济迎来“及时雨”。不过,专家认为降息仍是中性货币政策操作,而非“放水”和“中国版QE(量化宽松)”。
          降息以稳定投资增长
        “此次降息的主要动因还是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有必要通过降低名义利率来达到降低实际利率、稳定投资增长的目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
          新出炉的部分经济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下降6.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7%。
          “从4月份数据看,国内外需求都比较疲弱,下行压力大,经济尚未企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这势必需要进行逆周期的宏观调节,把经济增速稳住,才能为调结构、促改革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半年内,央行已三度降息两度降准。一时间,出现“中国版QE”和“大放水”等议论。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目前还不能说货币政策的基调明显转变,近3次降息一共下调了0.75个百分点,频率高幅度却并不大。
          据王军介绍,判断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很关键的指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3月末,我国M2余额同比增长11.6%,低于12%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从M2看,货币政策没有搞‘强刺激’和‘大放水’,未来货币政策还有预调微调的空间。
          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认为,降息主要是通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升市场投资意愿,使经济景气预期变得更好。经过前两次降息,尽管企业名义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由于物价仍保持较低水平,实际利率水平显得相对偏高,再次降息符合客观需要,仍是中性政策。
          有助企业提高订单
          “不应该将这次利率下调解读为中国版QE,QE往往是在降息等常规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才使用的。”马骏认为,一些发达国家的QE是在政策利率接近于零,而实体经济又面临衰退的背景下采用的非常规政策手段。目前中国使用利率工具还有空间有效果,而且还有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增加流动性的政策空间。
          降息是通过价格杠杆来解决融资贵的问题,但当前外汇占款在缩小甚至负增长,光降价格流动性跟不上,还不能完全使资金流到实体经济中去。因此,不少专家还提出可以通过数量型工具加以配合来解决。
          为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陆磊认为,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间协调配合。“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棚改、社保方面加大投入,可以形成外生的动力和新增购买力,向企业传递一种市场有需求、产品有市场的良好预期,这个时候如果融资成本又是低的,短期内可以有助企业提高订单,拉动增长。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相关政策,正在积极构建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带。通过区域和产业政策引导,让企业知道可以做点什么,以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期望,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也使得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传导至实体经济。”陆磊说。
          相关新闻
          首府部分银行实行新利率
        (记者王璇)央行降息并允许金融机构将存款基准利率上浮1.5倍通知发布后,5月11日,首府多家金融机构对利率进行了调整。
          记者走访首府各大银行了解到,部分银行当天已在各营业厅公告栏发布了新利率表,但暂未提及贷款利率。
          其中,工行、农行、中行的整存整取一年期存款利率均为2.5%,约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两年期整存整取为3%,三年期整存整取为3.5%,五年期整存整取为3.75%。
          建行整存整取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55%,两年为3.0%,三年为3.5%,五年为3.75%。
          还有银行存款利率选择“一浮到顶”,存款基准利率上浮1.5倍,如乌市商业银行,整存整取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75%,三年是5.25%。
          利率市场化后,储户存钱需要“货比三家”。同样一笔存款,在“一浮到顶”的银行利息可以多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