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民生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0.01.2016  15:54

   “十二五”期间,阿勒泰地区汇集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为民办事、普惠民生,城乡居民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一批长期存在的民生突出问题得到缓解。

  (一)城乡保障性住房有序建设,配套设施大为改善。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安居富民房和定居兴牧房51070户、廉租房和改造棚户区4417套、乡(镇)干部“安居安心”工程住房581套,改造国有牧场危房16064户。实施城镇供排水管网改造、燃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道路、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7项,完成投资1.9亿元。北阿铁路建设完成投资2.17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3亿元,16.8万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和9624户3.5余万人用电难题得到解决。2011~2014年,11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10661户40942名贫困农牧民越过贫困动态线。2014年以来,“援吉工程”投入8000万元,为吉木乃县 “十三五”期间贫困县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就业培训顺利开展,产业惠民增收取得新成果。“十二五”期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8.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阿勒泰地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0.7万人,应、历届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2.01万人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1.6万人次。“零就业”家庭实现24小时内托底安置就业。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促进特色餐饮业发展。

  (三)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高。投资1.197亿元,实施了阿勒泰地区二中、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阿勒泰地区职教园区、双语幼儿园及教师周转宿舍等建设项目。投入8076万元,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公用经费和取暖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高中阶段学生免学费等补贴力度。卫生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268.19万元,全阿勒泰地区乡(镇)、村医疗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全阿勒泰地区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争取乡(镇)农牧民体育建身活动中心4个;实施“东风工程”和连环画(口袋书)进村入户行动,免费发放文化产品42845套(册);为5300位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167万元、体检费31万元;投资450万元,用于老年养护院、社会福利院、乡(镇)服务福利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项目建设等。

  (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城乡低保已累计救助622.2万人次,发放低保资金11.7亿元;救助患大病城乡困难群众58.5万人次,救助资金1.85亿元。全阿勒泰地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含职工和居民)、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8万人、23.3万人、5.6万人、6.7万人、7.7万人,社会保障卡累计发放3.8万张,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五)解决好“最后一公里、最远一户人”问题。加大对中央、自治区预算内投资未覆盖项目的支持力度,包括牧道建设、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农牧民饮水安全项目、特教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远冬牧场牧民住房和暖圈建设、牧业医疗点建设等。

  六年砥砺奋进,六年执著前行。“十二五”以来,阿勒泰地区在推进民生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十三五”民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坚持四大原则是导向。一是坚持注重实效、惠及百姓的原则,进一步落实政策,理顺分配关系,让群众充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坚持明确责任、激励促进的原则,实行条块结合,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职责部门,建立健全考核奖励机制,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工程倾斜的原则,新增财力向农村、基层、困难群众和社会事业倾斜,切实解决群众最盼望的民生问题。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社会福利和慈善募捐活动,兴办公益事业。

  (二)完善工作机制是关键。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阿勒泰地区行署与各县(市)签订年度民生工程目标管理责任状,层层分解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民生工程目标的完成。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严格执行每月督办、每季调度、半年通报、全年考评制度,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

  (三)充分尊重民意是根本。坚持民生建设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请群众参与、让群众得实惠,办好群众关心关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好事实事。采取“群众提、村申报、乡汇总、县审核”的办法,科学合理安排民生工程和财政支农资金,确保民生工程真正覆盖到“最远一户人、最后一公里”。把实施民生工程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好人让基层干部去当,好事让基层组织去办”的要求,适当调整优化项目布局,着力建设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切的小工程、小项目,使其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和赢得民心的重要抓手。

  (四)规范操作管理是保障。制定《阿勒泰阿勒泰地区重点民生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变更、资金落实、项目进度、项目管理、项目监督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项目一经确定,认真开展项目前期论证、规划设计、选址征地、招投标等工作,为年度项目建设做准备。工程建设类项目,将资金的拨付与工程建设进度和竣工验收结合起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严格跟踪问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杜绝出现挤占、挪用、滞留情况;资金发放类项目,凡中央、自治区财政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并直接拨付到实施单位;对个人补助类资金实行实名制管理,认真执行“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等规定,严格执行群众评议、张榜公布、逐级审批等规定程序,做到不重、不漏、不错。印制《民生工程手册》发放到基层群众手中,既让老百姓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又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支撑。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阿勒泰地区认真做好各类资金的落实和统筹安排使用,把国家项目、对口援疆项目与民生工程资金有机整合在一起,花好每一分钱,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各县(市)、各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在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予的倾斜,增加资金总量,缓解财政压力。同时,各县(市)注重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

  (六)严格监督考核是抓手。切实将民生工程纳入绩效考评范围,建立《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制度》,考核采取自查自评和组织考核相结合,年中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年终考核由各督察小组组织力量,结合日常检查、自查自评情况、百姓测评情况,开展全年考核工作,评出优、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各县(市)和有关部门予以确认,最后由阿勒泰地区领导小组审定,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正、透明,形成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