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矿冶考古联盟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北大召开

26.02.2016  11:35

近日,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发展暨长江流域矿冶考古联盟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江苏、广西等多个省市,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0余家学术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分享了矿冶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跨区域、跨学科合作研究,进一步揭示冶金技术发展与我国古代文明的关系。

商代时期,铜矿资源的开采、大型青铜器物冶炼流通所需要的集权统治和社会分工,是国家和政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东周礼崩乐坏也导致了大型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消失。”与会专家表示,精美绝伦的青铜器、辉煌灿烂的青铜铸造及冶铁技术,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矿冶考古,参与到国内众多大型考古工程和研究课题,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针计划”,并在其中大显身手,使矿冶考古成为突破传统古史及考古学研究、从科技角度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最为有力的切入口。

随着研究的深入,矿冶考古已突破过去器物或独立冶炼遗址研究的阶段,开始积极探索冶炼技术背后涉及的矿石开采、运输、流通,以及国家模式和社会形态。“当下,各矿冶考古机构关于采样、检测与分析的标准尚有较大差距,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整合不足,冶金技术与社会关系等深层次的问题仍需讨论。在人员不足、资源有限、遗址(文物)种类和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考古工作,将各类信息有机整合,显得十分重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告诉记者。

在此背景下,跨区域、跨学科进行矿冶考古合作研究的长江流域矿冶考古联盟,于2015年5月由湘鄂赣皖等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起成立,旨在为全面推进我国矿冶考古理论、方法与实践提供经验交流与成果共享的平台,为长江流域的矿冶考古提供最新的学术支持。“长江流域矿冶考古发现遗址多、研究成果多、资助课题多,该联盟的成立实现了长江流域矿冶考古机构的合作、共享、互赢,为系统推进考古调查、发掘、整理、检测,对矿冶考古信息、方法进行规范,对多维信息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冶金技术对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所起的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负责人说。

该联盟成立后,对矿冶考古研究给予高度重视,涌现出不少合作研究的成果。“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铜铁多金属矿集区之一,丰富的矿产资源能够为冶金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必要的物料支撑,而赣西北锡矿田还是据中原地区最近的锡矿产地。”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李延祥告诉记者,从2014年起,该院对皖鄂赣三省地区的早期矿冶遗址展开田野调查,涉及13个县市,发现数十处青铜冶金遗址,他们成为了探索早期青铜冶炼资源、格局的“侦察兵”,为后期研究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田野发掘与实验室分析结合,在矿冶考古领域也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研讨会上,长于田野发掘的武汉大学何晓琳,以及长于实验室分析的北京科技大学刘思然两位博士,将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新发现的一处商代铜精炼的遗址的研究成果联合呈现给与会专家。据两位学者报告,通过考古学的地层分析和科学仪器对土壤成分的分析,他们发现了地层中含铜、钙较高的灰白土结面。据推测,该结面为原始铸铜的操作面,而较高的钙含量,可能是因为当时人们以石灰类材料铺地面用于防潮处理,并确认了该遗址应用纯锡料配置合金。“这不仅是首次发现商代铸铜作坊使用石灰铺地,而且我们根据传统工艺调查和模拟实验,发现这种用石灰作为防潮处理的方式,至今仍在某些地区使用,展现了我国冶金工艺的传承性。”刘思然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