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地破解南国史前文化密码

21.02.2017  19:33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古人类考古大队队长,20年间,傅宪国似乎一直在与螺蛳壳打交道。在一个又一个螺蛳壳里,他和他的同事们锲而不舍地破解南国史前文化的密码,为构建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提供了众多关键证据,填补了该地区的诸多考古空白。2月中旬,记者对傅宪国进行了专访。

史前“垃圾堆”贝丘是考古富矿

记者:我看到您主持的海南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发掘,就是在“垃圾堆”贝壳堆里找到了大量遗存。

傅宪国:是的。过去海南考古的基础相对薄弱,学界对海南史前遗存知之甚少。而海南的工作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大量文化遗存证明,这里在史前绝非荒蛮之地。我们在英墩遗址发现很厚的贝壳堆积,而且出土遗物丰富,在海南岛乃至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在桥山遗址,我们还发现一种独立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埋藏情况。

记者:在海南的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傅宪国:我们发现了英墩、莲子湾、桥山三种全新的、文化内涵有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为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与谱系,古人的行为模式、生计模式,古环境变迁以及古人对此的适应等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岛屿遗址、岛屿文化有其独特之处。为适应相对隔绝而又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他们创造出了独特的岛屿文化或海洋文化。我们还在继续研究。

华南先民或为煮食螺蚌发明陶器

记者:2001年您主持了甑皮岩遗址的第三次发掘,收获颇丰,尤其是在陶器起源方面有了新的发现。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傅宪国:学术界对陶器的起源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甑皮岩遗址的陶器距今12000~11000年。综合学科研究表明,那时这里没有稻作农业,采集植物种子如野生稻谷等也不是甑皮岩史前居民主要的经济活动。因而,这不是陶器出现的原因。同时,我们发现陶器与大量螺壳堆积的出现基本同时或略晚。经过实验,我们推测,以甑皮岩为代表的桂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陶器的出现很可能与先民为了采集螺、蚌作为主要食物相关。

我们在甑皮岩遗址出土了49种水生动物,其中47种是贝类。可以想见,因其容易采集,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和气力获得最高的回报,人类开始大量捕捞和食用水生贝壳类动物。贝类因其坚硬的外壳,不可能像鱼类和陆生动物那样可以直接在火上烤而食之,这也促使人类发明了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