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接地气 百姓广受益

21.01.2016  11:49
到2020年,农民、老人等可获便捷安全的普惠金融服务 金融接地气 百姓广受益         国务院日前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是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规划》从普惠金融服务机构、产品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政策措施,为下一阶段全社会践行普惠金融提供参照和保障。
        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小微和农民等特殊群体
        普惠金融是国际上普遍认可、重视的金融服务模式,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并出台了相关的战略框架和行动规划。我国同样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较为多元、服务覆盖面较广、移动互联网支付使用率较高的特点,人均持有银行账户数量、银行网点密度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已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但普惠金融发展仍存在服务不均衡、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此次制定《规划》是金融更好服务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说。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郑醒尘说,《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应重点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
        完善考核制度,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
        如何在这一世界难题中找到“中国钥匙”?《规划》强调发展普惠金融应坚持借鉴国际经验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化主导相结合、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与改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相结合。
        “我国还处于普惠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一些优势,更存在不足之处。对低端客户、弱势群体的贷款服务相对不足,贷款的可获得性、满足度和覆盖率不高,普惠金融的广度、深度不够。此外,我国地域广阔,东部和中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贷款满足率不同,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弱势方面下更多功夫。”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说。
        《规划》提出要从监管、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在货币信贷政策方面,进一步增强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在健全金融监管差异化激励机制方面,推进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和网点建设。在财政政策方面,完善、用好专项资金,重点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市场失灵”的领域,对普惠金融相关业务或机构给予适度支持。
        谁来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需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发挥传统和新型、大型和小型、线上和线下金融组织机构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类机构和组织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完善机制建设,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类金融组织机构分工协作、互补竞合、共生共荣的金融生态圈。”周慕冰说。
        如何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同时又降低普惠金融可能出现的风险?“商业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普惠金融业务的成本偏高、收益偏低,而商业金融机构作为股份制企业,存在来自股东的资本回报压力。二是普惠金融业务的实际风险较高,风控难度较大,存在信贷不良率压力;即使在监管上放松考核要求,具体经办人员仍然面临追责压力,更缺乏积极性。”郑醒尘说。
        《规划》给出了解决之道。郑醒尘说,《规划》强调要进一步研究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服务、考核和核销方式的创新;推进落实有关提升小微企业和“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的监管要求,完善尽职免责相关制度。同时,要求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注重金融风险的监测与评估。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信贷计划、优化网点布局
        《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把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满意度作为关键目标,是一个重要亮点。《规划》强调要大幅改善对创业农民、大中专学生、残疾劳动者等初始创业者的金融支持,将从根本上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此外,《规划》提出的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建立普惠金融统计体系,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都是我国金融领域期待已久的举措,也是促进普惠金融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郑醒尘说。
        下一步,如何才能靠近目标?周慕冰表示,银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建立普惠金融统计和分析监测体系,继续协调完善小微企业各项扶持政策,细化和改进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框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信贷计划、拓宽服务渠道、优化网点布局、丰富服务手段、支持创业创新,促使金融资源优先和集中投向最需要融资支持的小微企业。同时,加快开展偏远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探索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记者 欧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