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媛:因为她,这里的腔镜外科微创手术进步十年

26.05.2015  17:38

金美媛和阿克苏地区妇幼保健院的同事合影。图第一排中间为金美媛。图来自金美媛微信。

    天山网阿克苏讯(记者曾贤荣报道)“心灵手巧,会做拉面(拉条子)啦”,“阿克苏的夏天来了!”“沙尘,大雨你虐我千百遍,我待你如初恋,柔云似水”看着这些微信内容,你会以为这是个新疆人的微信。其实,以上内容摘自浙江援疆医生金美媛的微信。工作时,她是严谨、热心的妇产科医生,微信上,她也表达着即将服务期满要离疆回浙的不舍和伤感。

    她向往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冰山,于是来到了新疆阿克苏做援疆医生;她的网名叫“蔚然天空”,第一次见到记者,她温暖而耐心的气质,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医生金美媛,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现在担任阿克苏地区妇幼保健院业务副院长。

    金美媛原供职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妇产科,从2014年2月来疆服务,她一直把技术援疆、服务病人放在首位,不但用精湛的医术为阿克苏广大的妇女儿童、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消除了病痛,还用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管理运营方法,为当地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带去新的理念。

    十年前就在做的腔镜微创手术终于“移植”到阿克苏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宫腔镜和腹腔镜微创设备,手术后创伤小,很快就能恢复你们不用担心!”走出手术室,阿克苏地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石红高兴地对病人的家属说。

    从医22年的石红,是医院的老员工,但使用宫腔镜和腹腔镜微创设备还是新手。说起过去,她也有些惭愧:前年,医院购置了这套价值100多万元的新设备,原以为可以派上大用场,结果原本半小时左右就能完成的手术,他们花了6个多小时,把自己和病人都吓着了,设备就暂时停用了。

    金美媛的到来,彻底破解了这一尴尬局面,因为杭州在1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设备。自她担任该院业务副院长后,不是简单地“顶岗”,而是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成立了“传帮带”工作室,并从浙江购置腹腔镜模拟箱和显示屏,通过手术演示、模拟培训等方式,让石红等多名徒弟慢慢掌握了手术技能,并成长为医院的骨干。不仅如此,在金美媛的建议下,医院还成立了地区首家家庭化产房和宫腔镜门诊,既提升了医院的专业水平,又填补了当地的技术空白。

    雪夜救回待产母子“援疆医生亚克西

    在金美媛日常行医中,85%患者是少数民族同胞。让她记忆最深的是,2014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她接到值班医生的求助电话:“一位大出血的维吾尔族孕妇,母子生命垂危,你快来医院看看!”她一放下电话,就披上棉大衣顶着风雪匆匆向医院赶去。此时,朴实的民族家属正着急地等在病房门口,见到金美媛就疾步走过来,一边用手比划,一边用生疏的普通话说:“医生,快救救我老婆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他们快不行了”。

    金美媛一边安慰病人家属一边仔细检查,她发现,胎儿可能还活着,于是马上安排手术和抢救。当病人丈夫听到儿子响亮的哭声时,激动地跪在地上大喊“援疆医生,亚克西!

    病人的命是抢救回来了,但因为出血过多,需要输血,可家属不管医生护士怎么劝说就是不配合,而且要办理出院手续。原来,病人家经济困难,年收入只有五千元,平日生活全靠政府救济。看着病人脸色苍白、无助地躺在病床上,金美媛心里一阵心酸,把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全给了患者丈夫,让他买些营养品并为其减免了部分医疗费用。出院时,病人在丈夫的搀扶下抱着孩子,走到办公室拉着我的手感激地说“金医生,谢谢你,是你救了我和我儿子的命,没有你就没有我们,你们真是太伟大了”,并双手递上一封“维汉一家亲”的感谢信。

    2014年,在她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人次创造历史新高,实施新技术20项,其中填补地区空白项目5项,开展院级新技术新项目15个,成功抢救危重病人35例,诊治疑难病人110例,危重病人38例,开展腹腔镜下复杂手术36例,开腹复杂手术10例,复杂剖宫产 10例,妇科手术 133例。通过专业系统的培养,大大提升专业技能,全院参加地区举办的各类技能比赛中均获优异成绩。

    因工作成绩突出,她先后被评为院级先进个人、“最美阿克苏人”、“之江杯”年度人物、自治区“最美援疆干部”。

    江南气候湿润,阿克苏气候干燥,医院的院长经常关心地问她是否适应这里的气候和条件,她总是满脸笑容的说:“阿克苏这里很好,我很喜欢。

    5月26日,阿克苏下小雨。“阿克苏这几天进入雨季了吧”记者在微信上和金美媛聊起来,她回复:感受不同时节,不同气候的新疆,挺好的。这就是金美媛,一个仁心仁爱的医者,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据了解,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确定了就业、服务、人才和基层基础四个重点,积极做好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人才援疆和教育援疆,开展“人才帮带工程”。去年,200多名援疆教师和医生结对帮带当地教师、医生608人,提高本地教师和医生的业务水平,为受援地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