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重污染预警:各地预警应急和执行效果打折

20.12.2014  16:23

清晨起来睁开眼,第一眼便望窗外的天空”,这是20多年前一本畅销杂志刊载的一篇散文的开头,这种情形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成常态。空气质量指数是多少,污染预警可能是什么“颜色”,成了百姓每天最关心的生活元素。

重污染天气预警仅仅开展一年,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与预警密切相关的应急预案作用有多大?执行得怎么样?

一年来各地发布200余次重污染预警

应急措施执行不力,效果打折

去年11月,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一年来,全国20个省(区、市)、近2/3的地级市编制了应急预案,共发布200余次重污染天气预警并采取响应措施。

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看来,应急是与常态对应的状态,应急措施虽然不能阻击重污染,但可以减缓其程度,缩减其持续时间,可以说是保护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不少专家认为,应急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预案的科学性如何,执行得如何。

预案提出的停限产、机动车停驶等硬措施,在应急中执行起来力度偏软。

今年,华北地区遭遇几次连续重污染天气,环保部都派出督查组督查应急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10月份,一场来势汹汹的雾霾让华北大部分地区再度遭遇“心肺之患”,环保部派出6个督查组,奔赴北京、天津、石家庄、廊坊、保定、邢台、衡水、邯郸8个城市,专项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

石家庄三环路是全市交通干道,也是重型车辆主要途经之处,市交警部门在应急期间设卡禁行,但劝返比率不足30%。”“衡水市大气办未将应急通知发给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务车停驶80%的措施未落实,交警支队预案中也没有单双号限行措施。”环保部通报中的这些文字,充分说明应急措施落实不力。

相反,措施执行到位,减排效果就很明显。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气象局雾霾监测预报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龚山陵告诉记者,根据分析,APEC期间气象条件和外来污染对北京的影响较小,本地减排对污染物降低贡献率约为83%,其间北京应急响应执行情况较好,加之周边协同减排,PM2.5浓度下降了3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