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题字“乌鲁木齐”承载城市情怀
它是一座城市的集体回忆。孩子们透过彩色玻璃窥视绿皮火车轰隆隆地驶过,想象着外面世界的模样;归途的游子看到30米高的候车楼上红色的“乌鲁木齐”四个大字,就知道抵达了家乡。
9月1日,“服役”52年的乌鲁木齐站正式更名为乌鲁木齐南站,车站所有标识标牌更换完毕。其中,原先立于车站候车楼上面的“乌鲁木齐”四个书法字体,也变成了方方正正的电脑字体“乌鲁木齐南”五个字。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作为交通枢纽的火车站,或许是手掌上一块最有记忆的老茧,往来者往往将这里作为认识和窥探城市的一面,留下了众多的记忆。
这几日,乌鲁木齐火车站的变化被市民和网友发现,尤其是站名字体的变化引起了关注。“城市要发展,但应留存一些有持久影响力的标志性东西。”在网上,不少网友提议应该保留原先的字体。网友“u269961”认为,“新字体太普通了,还是原来的好”。
乌鲁木齐站于1962年启用,上面的四个大字,也一直沿用书法体的外形,并没有变化。半个世纪寒暑弹指而过,乌鲁木齐火车站历经沧桑,而今名字改变,字体也变得陌生。半个世纪以来,这个从连通新疆与内地到承载春运的老站台,承载了城市太多的记忆。
作为新疆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乌鲁木齐南站所承载的不只是运输,它还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在这座候车楼上的“乌鲁木齐”四个字,承载着乌鲁木齐市民乃至新疆人的感情。
火车站候车楼上面的“乌鲁木齐”四个书法字体,大有来头,它出自中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之手。目前仍沿用这四个字的有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的T1、T2航站楼,以及《乌鲁木齐晚报》报头。新疆机场集团工作人员王文莉说,T1、T2作为乌鲁木齐的桥头堡,往来人员都是从这里认识乌鲁木齐,这四个字不光是一座城市的名字,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乌鲁木齐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认为,这次更换名字之后,作为乌鲁木齐人流聚集地的火车站,字体变得规整、清晰,但是作为一座地标性建筑,字体缺少了郭沫若题字的文化韵味。
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乌鲁木齐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郭际说,一座城市应该有属于自身的倾向性文化。这种倾向性文化可以是文化遗存,也可以是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能够体现城市的特征特点。乌鲁木齐的文化遗迹较少,所以名人题写的墨宝,应该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大力宣传。
在郭际看来,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题写的“乌鲁木齐”四个字,在火车站出现,让来往的旅客、游人看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像这样的名人题字,乌鲁木齐应该有更多,值得保留和珍视。
新疆知名书画家、新疆文史馆馆员闵荫楠也认为,郭沫若的字应该保留在火车站。他的理由是,火车站是标志性建筑,用书法既弘扬传统文化,又呈现文化氛围,同时也能让观者联想到过去,成为对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有着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和教育作用。
郭际表示,在新疆有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人的题字,这些题字也表明了党中央对新疆的关怀。
通过了解发现,包括广州站、北京站、深圳站等站名都是出自国家领导人或书法家之手,在国内,还有很多火车站站名,都是由当地的书法家题写。比如“昆明站”出自云南书法家丁炳之手。丁炳的字在云南绝对是曝光率最高的,从原昆明火车站到昆明巫家坝机场,再到新建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这些标志性建筑都有丁炳题写的字。他的题字俨然已成为昆明这座城市的招牌和标志,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昆明这座城市的“脸面”和“气质”,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国内媒体的报名所用名人、书法家题字更是数不胜数。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机关报《新疆日报》创刊,毛泽东第一次为新疆日报题写的报头也正式启用,并且一直沿用了16年。而《新畺日报》,则是毛泽东于1965年第二次题写。毛泽东两次给省报题写报名,唯有新疆。
火车站大楼,不光是一座建筑,它也是一座城市人的集体记忆。众多市民、网友和书法界人士呼吁,在高铁新客站落成后,能够保留郭沫若题写书法体“乌鲁木齐”,赋予它承载这座城市新的情怀。(巩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