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与“退”中观新疆生态之变
中新社乌鲁木齐10月4日电 题:“进”与“退”中观新疆生态之变
作者 胡嘉琛
“沙进人退、畜进草退”,昔日,新疆农牧民被动与自然生态共生。而今,人工造林植进沙漠,牧民迁出生态脆弱之地。“进”与“退”之中,新疆摸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之路。
前进——为浩瀚沙漠披绿衣
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沙漠占该县总面积90%。2010年之前,该县每年风沙天气达150天,而今,这一数字减少至50天以下。
2012年,麦盖提县启动100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利用滴灌技术将新疆杨、红柳、沙棘、梭梭等植进沙漠。目前,防风固沙生态林面积已达34万亩。
77岁的阿布拉·艾买提是麦盖提县托万塔瓦尔克斯克村村民,他说:“从爷爷辈起,我们已经搬了4次家。现在,我们不用搬家,也不怕风沙了。”
目前,防风固沙生态林共有1.8亿株各类生态和经济林木,其中,梭梭可嫁接肉苁蓉。麦盖提县建成3万亩肉苁蓉产业基地,今年预计产值达2200万元(人民币,下同)。
阿克苏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1986年,当地开始实施到柯柯牙绿化工程,30余载,造林超115万亩,累计栽植树木逾1300万株。
如今,柯柯牙工程二、三期内设有阿克苏地区实验林场,这里不仅是阿克苏最早种红枣的地方,也是新疆红枣“苗源地”,仅红枣资源库就有242个品种。
今年,阿克苏地区又在曾经风沙扬尘的主要源头之一——空台里克启动了百万亩荒漠绿化工程,计划2020年全面建成。目前,生态治理效益已初步显现。
后退——还冰川河谷以秀美
喀尔里克冰川位于哈密境内,属东天山山脉,其冰川融水是哈密市60万人口的“生命之源”。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每年以20米的速度消融。
2011年开始,哈密开展草原生态系统修复、生态保护区建设等工作。今年,哈密市对喀尔里克冰川周边57.2万亩草场实施禁牧。
伊吾县前山哈萨克民族乡牧民伊马马力克·大吾塔依此前居于深山,夏季帮人放羊,冬季打零工,年收入7000元左右。
随着喀尔里克冰川周边12个管护站完工投用,包括伊马马力克在内的80名禁牧区牧民成为管护员,24小时开展巡查巡护,每人每月能领到2100元的工资。
今年,哈密市完成东天山新增造林3700亩,系20余年来一次性完成面积最大的人工造林任务。
新疆西部的伊犁河谷,近年来持续进行草原禁牧、轮牧,广袤草原得以休养生息。曾经牛羊蹄印遍地,如今已是片片花海,生态得到极大恢复。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草场植物平均高度由2011年的40厘米提高到2018年的66厘米,产草量由2011年的每亩鲜草量100公斤提高至2018年的275公斤。
尼勒克县乌拉斯台镇的加纳布尔·尼亚孜别体会到了别样的草原生活,“以前放牧,辛苦却收入不高。现在花多了,我成了养蜂人,每年收入能有20万元。”
如今,牧民春夏季在花间养蜂,秋天收获牧草,冬季可以舍饲牲畜。草原一天天丰盈,牧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