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年:乌鲁木齐建设首善之地共筑和谐家园
时光匆匆,弹指间。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乌鲁木齐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执政理念,按照“四个定位”,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大中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五个表率”,建设“首善之地”,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回顾2014年乌鲁木齐发展历程和成就,本报从今天开始连续推出“我们这一年”系列报道。
新旧交替的时候,总是让人百感交集。
还记得,今年1月3日上午,乌鲁木齐市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
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市委书记朱海仑指出,2014年乌鲁木齐市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开拓奋进、改革创新,努力推动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打造新疆引领之地、首善之城。
回眸2014年,这一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
夯实稳定基础
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融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体。
为此,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进一步加大人、财、物投入,完善街道社区组织体系,巩固社区“十有”条件,不断巩固和加强基层阵地。
在深入推进社区“四化”建设的前提下,从人口双向管理到限时工作法,从二维码管理到“两证一担保”等社会创新管理办法的推行,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防范的坚强堡垒。
坚持“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不断强化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不断巩固长治久安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社区建设,投入之多、政策倾斜力度之大、各项措施出台之密集,前所未有。
——实行社区工作力量差别化配备,流动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社区,配备国家干部7~10名,超过70%的配备10~15名,并将994名赴内地培养大学生、2000名新招录公益性岗位人员全部充实到社区,对2.2万余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在每个社区组建一支10~15人的专职巡逻队伍。
——加大社区投入,近年来全市投入60多亿元用于基层建设,近三年连续四次增加社区工作经费,目前社区工作经费每年达20万元,重点社区25万元,街道每年120万元,其中不少于30%用于社区事业。
——先后出台社区工作人员业绩考核办法、提高长期在街道社区干部职级待遇的办法、社区优秀非在编人员纳编办法、长期在社区工作表现突出的非在编人员纳编办法、市区两级事业单位面向社区遴选干部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办法。
——建成121个重点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和555个社区食堂。
——为每个社区配备了一辆便民服务车,重点社区增配了一辆警务用车……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十有”是社区建设的根基,“四化”是社区建设的方向。
提高社区经费标准,支持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实行单位社区共建,既增强了维护稳定的“硬实力”,又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软实力”。
新疆精神砥砺奋进
社会蓬勃发展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特别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渗透到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催生着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乌鲁木齐城市国际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三区六组团”规划,全力推进会展、高铁、白鸟湖、古牧地、高新区北区、城北新区和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和容量,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更为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服务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
现代化国际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以完善。着眼于构建辐射全疆、面向国内和中亚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全力配合国家和自治区铁路、公路、航空、通信、油气管道等重大项目建设。
投资320亿元实施168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两桥一路”、“两线一绕”等重大项目,实施“田”字路二期、轨道交通一号线、高铁新客站、三屯碑快速公交枢纽等工程,着力打造首府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实施南郊净水厂、城北新区供水及供排水管网三期等项目建设,完成大西沟水库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凤凰-西山-东郊750千伏环网及220千伏南郊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供水和电力保障水平。加快停车场(库)工程建设,新建、续建立体停车库5座。新(改)建公厕300座,智能化垃圾房200座。
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规划建设,成功举办两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论坛,搭建了沿线城市互利合作的平台,发挥了核心区首府城市的作用。
冬季大气污染曾是乌鲁木齐市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的支持下,我市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四年累计投资332亿元,先后实施了110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重点实施“煤改气”工程,乌鲁木齐市成为全国首个气化城市。
2013年,在全国74个重点监控城市中,乌鲁木齐由污染最重、倒数第一上升到排名前20位左右,今年6月,乌鲁木齐市成为全国5个达标天数比例为100%的城市之一。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我市还运用“加法”,为城市添绿、添景,5年累计投入50多亿元,新增绿地27.26万亩。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发展动力强劲
在乌鲁木齐市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城市,要想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必须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解放思想,形成后发赶超的合力。
为此,市委、市政府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精品项目,维护文化民生,传播现代文化,争当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表率。
“一个人小时候的喜好能变成长大后的工作是幸运的。”从事十几年电影放映工作的陆明山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作为沙依巴克区红十月社区一名有编制的电影放映员,陆明山一个季度要放映30余场影片。
陆明山认为,看电影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娱乐方式,自己经常会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口味播放不同类型的片子,受到观众好评。
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刘俊博说,2010年~2014年,全市各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次数27000场,近500万人次观看。
天山区黑甲山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茹仙·古丽说起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创新举措很自豪:“我们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喜欢家庭聚会的方式,把社区文化室放在了居民院落里,并命名为歌舞传情院落和手工编织院落,大家在一起学习维吾尔族舞蹈和苏州刺绣。”
此外,文化室中的图书馆与乌市图书馆共用电子图书软件,每天都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阅读、查资料。
乌鲁木齐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工作人员邹晓芳说,目前,全市共有街道(乡镇)文化站90个,社区(村)文化室746个。我市文化馆、水磨沟区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文化馆标准,乌市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
近年来,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首府着力打造“乌鲁木齐文化讲坛”、“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
与此同时,乌鲁木齐市创新和改进宣传教育方式,想方设法做到电视电影要天天放、广播喇叭要天天播、手机信息要天天发、社区专栏要天天贴。由于宣传内容新颖、通俗易懂,百姓很容易接受,真正做到了宣传教育工作入耳、入心、入脑。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市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2992场次,参与活动者101715人次,受益群众达482万人次。
2014年,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在传播现代文化方面不仅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还顺着各民族文化习俗的脉络积极引导和创造既有民族文化交融、又符合现代生活轨迹的各种文化活动形式,让各族群众从内心深处喜欢和接纳,从而在各族群众的思想深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各族群众扎扎实实地实现“四个认同”,在不断提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品质的同时,提升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形成巨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