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进入"中国时间" 全球关注"中国方案"
自从世界经济论坛选择与中国“牵手”,每年9月就注定是达沃斯的中国时间。这也让本来离我们很远的那个向山而行的瑞士小镇,以一种别样的方式与我们联系在一起。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如期而至,在这个绝妙的契合点上,围绕着影响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生问题和紧要议题,“中国方案”值得期待。<<点击进入专题
夏季达沃斯论坛,即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重点探讨的是下一代领袖的观点,代表着未来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解决方案。从2007年“变化中的力量平衡”,到2011年的“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再到今年的“描绘增长新蓝图”,每一年的主题都反映了国际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关切,每一年的“中国方案”也都没有让世界失望。随着主题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变迁,更看到了中国坚定的开放战略、日益浓厚的创新韵味和市场化改革方向。
开 放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日益休戚与共。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中国经济的表现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中国怎么说、如何做,也始终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因此,中国如何自处备受瞩目。当然,用怎样的态度与其他国家共处同样受到关注。毕竟,态度决定着行动的方向。
在2014年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表态,“中国永远做一个开放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包容的大国”。他表示,中国坚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保持外资政策稳定,优化和规范营商环境,继续吸引优秀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他同时强调,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议题上,中国将履行“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
其实,从选择大连和天津这两座城市轮流作为夏季达沃斯论坛东道主的那一刻起,中国就在传递着开放、包容的信号。这是两座择海而居的城市,“有包容万物之量”的大海或许就是中国所秉持态度的最好诠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也会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创 新
对全世界来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生产力增速有所下降。如果技术停滞不前,生产性资本投入不足,又不能积极应对出现的各种变化,未来世界经济将增长缓慢并失去平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寻找出路,增强经济竞争力。
对中国而言,以往每一次经济领域的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创新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如今,在下行压力加大的局面下,在创新数量领先质量却不高的现实面前,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就更应该被放在核心位置,用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升,让中国经济的“发动机”换代升级。
正因为如此,在已经举办过的8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中,2013年和2014年的主题直接聚焦“创新”,分别为“创新:势在必行”和“推动创新”,其他各届拿出的“中国方案”中也都有不容忽视的创新印记。今年举办的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更是被放在了科技创新的背景下,一流专家与技术专业人士共同探讨突破式创新成果,新一代商业创新者与科研先锋互动交流,公共与私营部门对话,推动创新、提高生产力并增进互信。而“创新指南”“情景假设:机器比人类聪明”“适应新常态”“引领全球创新”“金融业的数字革命”等,或许就是诞生更多亮眼方案的创新议题。
改 革
当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初现端倪、世界经济前景一片灰暗的时候,夏季达沃斯论坛聚焦“下一轮增长浪潮”,将改革视为重要抓手;当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渐消退、经历重创的全球经济正在疗伤之际,夏季达沃斯论坛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上为世界经济把脉,中国拿出了“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的“药方”;当2013年世界经济仍然错综复杂、中国经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时候,夏季达沃斯论坛透露出“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信号。
每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中国都在向与会者阐释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也蕴藏在改革之中。
如今,中国的改革已到深水区,不仅要与既得利益群体和各种体制机制的阻滞斗争,还要与民众日益提升的期望赛跑,难度前所未有。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也未有穷期。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基础上,向结构更高级、分工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更要坚定不移地做好政府自我革命,打造“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使改革红利得到最大限度释放。
正所谓,世界解码达沃斯,达沃斯解码中国。历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拿出的“中国方案”中,开放、创新、改革是基调,在此基础上的谋变新思维则有望成为指引世界经济破浪前行的“航标灯”。现在,中国大连,在就经济不确定性、科学的变革、被颠覆的行业、中国新常态、环境界限、人的意义六大议题开展的100余场各类分论坛活动结束后,“2015夏季达沃斯论坛”将拿出怎样的“中国方案”,考验着与会嘉宾的智慧与胆识。(经济日报记者 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