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面临新难题,应对需要新举措,多方建言,“治者”“智者”均应有为 治谣防谣,监管与服务一个都不能少(求证·特别策划·新媒体时代防谣新常态③)
资料来源:根据专家建议整理
谣言出现新变化,辟谣面临新难题,应对需要新举措。日前,“平安北京”微博管理员杨静波接受采访时,提到了目前辟谣面临的主要问题:传谣信息量远远大于辟谣信息量;网上辟谣的专业性有待提高;辟谣的回应速度不快。
似乎,谣言与辟谣进入了相持阶段。治谣止谣,政府、媒体、个人,还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厘清边界,增强服务,扶持第三方平台,起到诚信表率
不同谣言,需要区别对待。对于互联网,除了依法监管外,对于很多因认知局限而传播的“软”谣言,应对的办法可能还是增强信息服务。国家网信办发言人、网络新闻传播局局长姜军说:“我们会扶持一些媒体建立专门辟谣的平台,帮助他们推广,让广大网民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辨别真伪。”
作为管理者,“我们重点还是在规范传播秩序上下功夫。”姜军表示,政府要解决发现、取证的问题,把一些影响非常广泛、危害比较重大的谣言,迅速找到并消除。此外致力于督促网站建立从审核到接受举报、再到过滤的机制,进一步推行上网实名制,严格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会同有关部门将相关法律法规坚决落到实处,“治理好网络空间,根本还是要推进网络空间的法制化”。
此外,辟谣公信力也成为专家集中讨论的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说,辟谣信息不如谣言本身被关注,其中有部分原因在于有些辟谣者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使辟谣变成否定乃至“掩盖真相”,让人产生不信任情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教授王颖吉说,政府要完善日常舆情监测与分析机制,做好信息公开,对于与公众密切相关或引发公众疑惑的信息及时公布真相、进行回应。此外,近年来的谣言更多地集中在食品、保健、环境等日常生活与公共安全方面,只有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缓解人们的焦虑感。
打通诸渠道,加强信息联动
盘活专业资源引灌网络,提高辟谣到达速度与覆盖率
王颖吉认为,打击、遏制谣言,政府、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作为四个主要参与主体,从今年来看,其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要继续挖掘。
“应该积极鼓励专业型机构、专业性‘中V’进行辟谣,”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巢乃鹏教授说,“中V”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在互联网上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们的粉丝可能只有几万,但是能影响到的都是有影响力的粉丝,因此能发挥很大作用。”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提出,应当把更多传统媒体的专业资源引灌到互联网上,加厚互联网文化土层,这需要媒体更好地成为连接知识层和大众的桥梁。传统、专业媒体要为互联网起到新闻把关人的作用,为网络信息去伪存真,对网民的偏激情绪扶正纠偏。这也需要提升媒体相关素养。
对于辟谣慢、覆盖面窄的问题,果壳网主编徐来认为,目前最主要的困难在信息渠道上。“科学”谣言绝大多数都是旧谣言的再现,这说明传播覆盖还不到位。与谣言相比,辟谣信息的认知成本更高,看起来也不那么“有用”“有趣”,如果不能在传播渠道上占据主动与优势,容易变成“自说自话”。所以,渠道打通、尽可能多地曝光非常重要。
王君超认为,搜索引擎应进行优选、标记或合理排序,帮助公众获取准确信息。网上网下并非泾渭分明。王君超说,虽然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发达地区普及,但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有些谣言却是口耳相传的,如果没有及时获得辟谣信息,就有可能发生秩序混乱。这就要求符合当地人媒体接触习惯的广播、电视、手机报进行及时辟谣,以增加信息的到达率。
每个人都应审慎对待信息
对辟谣信息应重视著作权利,激发辟谣积极性
“网上的事情是网下的人来干的。所以人的问题还是最根本的。”姜军认为,每个人都应抱审慎的态度对待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参与辟谣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但今天,科学类、生活健康知识类的谣言专业化,很难靠个人分辨。千龙网总裁、总编辑黄庭满说,一些科学“流言”的确很难界定,很多问题学术界尚争论不休,对这些信息,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仅供自我参考、不随意进行传播。
祝华新认为,应特别警惕一些人乃至“专家”在不熟悉的领域信口开河。同时,祝华新建议网友在看到某一信息时,一定要把各相关方的声音都找到,可疑的信息多点开跟帖,注意从多个侧面去检测验证。
面对网上的不同说法,徐来建议,一般受众要注意言之有据——例如,果壳网的文章都会详细列出参考文献。此外,发表过相关领域的论文,谈过这个问题,论文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受到了学术共同体的检验——这样的专家才是专家。
现实中,一些医药养生、心灵鸡汤等节目和段子也在为“软”谣言推波助澜。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分析,一方面,一些学者成为利益代言人,发布违背科学的观点;另一方面,面对谣言,一些专家怕惹是非,不愿主动回应、解疑释惑,客观上放任误解产生、谣言持续传播。
对应辟谣付出的精力和成本,保证积极性也很重要。徐来认为,目前很多传播平台将已有的辟谣内容逐字改写一遍就作为自己的信息进行传播的做法很常见,而辟谣要吸引优秀人才,还应该加强著作权利保护,让作者们得到丰厚的回报——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请关注“求证”栏目与人民网强国社区联合推出的系列电视访谈《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面对网络谣言》第三期,网址:http://ft.people.com.cn/fangtanDetail.do?pid=4413
本期栏目统筹:胡安琪陈亚楠马龙
(余荣华姚雪青孙振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