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乌鲁木齐市仅有两辆公交车 60年后私家车“驶”进百姓家

28.08.2015  09:47

 

如今,乌鲁木齐市道路上驶着各种车辆。 

 

苏联五一嘎斯车。(图/资料片)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李娜 单坤摄影报道)60年前,乌鲁木齐的道路上仅有两辆公交车,拥有一辆私家车对当时仅20岁的朱兴财来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40年前,时年20岁的李新喜还是民兵团团长身边的警卫员,看到领导所乘北京212时很是羡慕,想不到23年后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轿车;7年前,八零后的韩慧就拥有了自己的车,成为家庭必需品,而今年又有了更换空间更大的城市越野车计划。

    60年时间,私家车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已迅速走进绝大多数家庭,司机也不再仅仅是职业。

     上世纪60年代开车很荣耀

    1956年4月,21岁的朱兴财从长春来到乌鲁木齐进入新疆一建,一待就是59年。

    “那时全市只有两辆公交车,出行多数靠‘六根棍’(马车),道路只有北门-大小十字-南门和西大桥-西北路。”8月17日,如今已80岁的朱兴财老人的记忆闸门打开。

    1963年,乌鲁木齐的道路上行驶着羊毛车,一路上都要靠手摇发动,那时朱兴财与一批从长春来到乌市的援疆者带来了六七十台这样的车辆,而开车的人还很少。

    1970年,道路上的车辆种类开始变得丰富,“有了东风车,解放车。”朱兴财回忆。1971年,朱兴财决定学开车,“那时候在单位学开车,只要能考过就发证,实习期6个月。那时候单位的车是2吨的苏联五一嘎斯车。”也就在这一年朱兴财成为职业驾驶人,直到1994年退休。

    “那时候能开车到处采购物资,觉得很荣耀。”朱兴财说,1995年,他发现身边有人买了私家车,很快小区里买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到现如今,他所居住的小区1000多住户,已有六七百辆私家车。

    朱兴财告诉记者,“我的三个儿子,两个孙子都有驾驶证。现在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出租车很方便,出行方式选择更多,也更便利。

     上世纪90年代开车为赚钱养家

    1975年,刚参加工作不久,时年20岁的李新喜还是农七师123团团长的警卫员,那时只有领导才有车可坐,开的是北京212和苏联嘎斯车。没想到23年后,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小轿车。

    1984年,李新喜考了驾驶证。“那时只有表现突出的人才能考驾照,开车可以说是最好的工作了。”李新喜对记者说。

    1998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李新喜买了第一辆夏利轿车,而这辆车随即成为出租车。在那些年不少家庭买车都是为了赚钱养家,并非为了代步。此后17年间,李新喜又更新过两辆轿车。

    “2005年起,路上的私家车呈几何数增长。奎屯在2005年前没堵过车,之后出现了堵车现象,路加宽了,信号灯增加了,也分车道通行了。近七八年间,小区里的空地已渐渐停满了车,回家晚了连车都停不进去。”李新喜感慨地说。

    李新喜也通过身边朋友看到了私家车“升级”过程。“最早买的私家车一般是便宜的QQ、夏利之类的车型。这些年车辆更新很快,一个朋友从方便运货的8座面包车换到了现在价值20多万元的商务型轿车。开车已不只是一种职业,拥有私家车成了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体现。”李新喜说,“这也是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给大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私家车成为生活必需品

    目前已退休的李新喜也计划在女儿出嫁时,陪嫁一辆私家车。“我们那时候结婚四大件是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现在变成房子、票子、车子了。”李新喜说。

    与李新喜女儿同为80后的韩慧与丈夫住在乌市河南路附近,夫妻俩都在人民电影院转盘附近上班,往返路程远,夫妻俩早早就买了私家车。

    “我们买车算早的,2008年买了一辆丰田轿车,主要为了上下班方便。这几年幸亏我们自己有车,除了上下班,周末还能驾车去周边景区转转,平时家人朋友有啥接送的事儿,我们也能帮个忙。尤其到了冬天,自己有车真是方便。”韩慧说,今年他们有了孩子,车的空间略显狭小,他们打算再购买一辆空间较大的城市越野车。

    对韩慧来说,私家车已成了生活必需品,但她认为现在都在提倡绿色出行,乌市道路越来越拥堵,有时坐BRT出行都比开车快。等乌市地铁建成使用后,她将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