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随领袖足迹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
在今年南京书展上,我向读者推荐了三本书,第一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既是一部实践论著作,也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包含丰富的政治智慧、思想营养和哲学内涵,许多深刻洞见所透射出来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这本书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尽管是针对20多年前的贫困地区提出来的,但对于我们今天为官干事,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学习这一著作,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从他的重要论述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
领导干部要立政德——不能既想当官又想发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政德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做过多次强调。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出领导干部要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通过学习《摆脱贫困》,我们发现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对领导干部立政德提出了要求,深刻指出:“‘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这一条恐怕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当官与发财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还要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学深、悟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官”与“发财”的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南京领导干部将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谨记并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谆谆教诲,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坚持严以用权、始终廉洁从政,做真正的共产党人。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滴水穿石”的实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他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认为欠发达地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大家都期待看到巨变、质变,岂知这些巨变、质变背后靠的是“滴水穿石”般锲而不舍的实干。对此,“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滴水穿石”,就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是一种久久为功的坚持和韧劲,是一种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政绩观。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既胸怀长远目标又立足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既做那些容易出显绩的工作,更埋头苦干抓潜绩;既做那些立竿见影的工作,也做那些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的工作。
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关键要摆脱“思想贫困”。 事业要发展,解放思想是先导。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中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的先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思想解放问题,他在宁德工作期间就特别强调要摆脱“思想贫困”,认为“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所谓“思想贫困”,主要是指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思路,最终导致怨天尤人、“等、靠、要”等的精神状态。要摆脱“思想贫困”,需要加强学习,有一种雷锋式的“钉子”精神,“虚心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进入新时代,南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打好“思想脱贫”之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摆脱贫困》中汲取营养,推动思想再解放,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脱贫”。我们将始终保持思想活力,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动工作,不断形成新认识、破解新难题、打开新局面,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者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