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新福建 见证非遗传承的力量
走进清新福建 见证非遗传承的力量——记第二期“一带一路”网络文化采风行
11月18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福建省、云南省网信办承办;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网、国际在线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及搜狐、凤凰等主要商业网站参与的第二期“一带一路”网络文化采风行,完成了福建段的采访活动。3天的行程虽短,却给采访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到,福建结合省情,为深入挖掘“一带一路”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努力。
传承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东西方文明冲撞与交融的舞台,福建的多元文化气息独具魅力。采风团的第一站来到省会福州,走访了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美称的三坊七巷。这里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严复、林徽因、冰心等等从这里走出的名人,更加印证了老福州的人杰地灵。繁华的街巷里,老福州和新福州的文化氛围一脉相承。
由于制船技术的发达,福州在中国的海洋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福船文化馆及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浓缩了这段从辉煌到没落的历史。当年的福船,以水密隔舱工艺称冠全球,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时过境迁,当西方的先进科技、新式教育、思想文化在近代搅动了传统中国的一滩死水,福州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参观马尾船政学堂,你会被那一代国人的理想和情怀深深感动,也会更加理解这座城市的精神所在。
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在福建晋江,采访团参观了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草庵摩尼寺。在寺内最富盛名的摩尼光佛雕象身上,古代泉州地区的宗教融合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对外通商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统。草庵的存在,恰是这里长期以来开放的宗教环境和包容并收的文化氛围最好的验证。
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遗址,隐藏在秀丽的山林之间。采访团为了约会这一神秘的遗迹,在盘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探访克拉克瓷,需追溯到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不同于大部分青花瓷的秀丽雅致,克拉克瓷的器形有扇形、菱花形、椭圆形等各式各样,其画风则率意洒脱,了无拘谨,可谓“抽象画派的先行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融合,福建人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的精神,至今仍能透过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越过时间,历久弥新。
创新
在铁轮取代了木舟,机器取代了手工的时代里,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命力?福建的探索值得借鉴:它们不只是非遗博物馆里错落有致的陈列,更是文化创新的符号。譬如曾经的海上霸主福船,如今可大可小,大的可陈列在博物馆,小的可摆放书桌案头,甚至化身为瓷器、茶具,“福船”正在成为福建新兴文创产业里重要的创作灵感。
或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变得更有价值。福建春伦茉莉花茶,除了传承传统的制茶工艺,更是将“十二星座”茶、速溶茉莉花茶的创意融进产品之中;而被称为“榕城三绝”之一的福州软木画,则乘上了海外经销的快车。“我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让更多的人认识福州软木画,让软木画技艺能更好发扬和传承下去。”软木画传人吴芝生告诉记者,明年他将在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成立出口经销点,让福州软木画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倡导保护文化遗产,一次又一次地发出号召。他在城镇化工作会上一句“记得住乡愁”,立刻在神州大地上不胫而走,成为强音。在考察北京时他更是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是灵魂,爱惜如生命,保护这涓涓流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不仅是福建的使命,更是所有城市在现代化发展中必须重视的课题。(记者 万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