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

30.06.2015  18:36

    新疆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建成后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人前来参观、访问、交流。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到这里?这里有着怎样的吸引力?2015年6月26日,记者走进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一睹传承中心的真容。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外景

    初识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宏 井波摄影报道)2015年6月26日上午,骄阳如火。记者来到新疆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远望去,这个独特的建筑特别吸引人眼球。在阳光下,一个硕大的圆形顶子(会让你联想到“”)下,是6根绿色的柱子;再走近细看,你会发现浅咖色的建筑墙面上的窗户也极具特色,能看出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但对于其中的内涵,就不能说出太多的所以然了。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它的建筑外形设计突出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上圆下方。你知道建筑顶部的外形是什么吗?它好似维吾尔族乐器达甫(手鼓),下方由4个夸张放大的乐器——哈密艾捷克和哈密热瓦普支撑,‘达甫’的底部以圆心点为半径,向周围辐射出12根轴线,代表哈密麦西热甫独有的车轮舞;12根轴线则代表哈密维吾尔木卡姆的12个套曲。顶部的达甫向上摆放,下平上凹,象征哈密独有的青苗麦西热甫中盛放、传递青苗的托盘;建筑外围四周巧妙结合维吾尔族传统回廊建筑形式,建筑正面用6根绿色柱子支撑,6代表维吾尔人生活中的吉祥数字,绿色代表了和平、希望和安定。回廊四周和建筑主体的廊柱、藻井、女儿墙和漏窗等,均具有哈密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风格。

    新疆哈密地区非遗传承中心党支部书记阿依夏木·肉孜用一口流利的汉语给我作了这样的介绍,她的话语让人恍然大悟,这座建筑凝聚了这么多音乐元素。

    阿依夏木·肉孜一边引导我们参观,一边给我们做详细的介绍:哈密木卡姆中心于2009年7月建成,由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木卡姆传承中心、民俗馆和天山文化研究院四个单位组成。我们以此为基地,以传承、发展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我们日常的工作是对非遗项目的普查、研究;还有原生态的演出,包括每年的下基层演出60余场。这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哈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赛买提·艾斯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具备木卡姆艺术教学、展演、培训、研究等功能和设施。是哈密地区一处综合功能较强、集中反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文化中心。党和政府特别重视,投入2300多万元建造传承中心。目前这里已成为哈密的标志性建筑和新的人文旅游亮点。

    据赛买提·艾斯拉介绍,中心在非遗保护和木卡姆传承方面中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已经成效显著。他们正在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中心已逐步建立起了哈密地区非遗项目体系,做出了大量的文本资料、图片资料、摄像资料,还有非遗传承人的档案。中心还参与了多个有关木卡姆传承和非遗保护方面的课题研究。比如联合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和新疆社科院等,进行有关木卡姆、赛乃木、达斯坦等课题以及民间文学方面的研究。目前我们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自治区级的27个,地区级的129个,县市级的项目300多项。我们目前正在做木卡姆非遗图录。

    木卡姆的博大精深

    阿依夏木·肉孜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为记者充当了一次讲解员,使记者对木卡姆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认真地参观完整个木卡姆中心,那么,你会对木卡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等,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你还会懂得: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中的“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你会知道十二木卡姆有300余首歌曲,全部演唱完要花20多个小时;而吐鲁番木卡姆全部演唱完要用10多个小时……你即刻就能区分哈密木卡姆和吐鲁番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区别。

    在三楼的哈密木卡姆陈列馆,一进去你就会看到一本巨大的关于哈密木卡姆的电子书,其中介绍了哈密12套木卡姆的名称和由来,哈密木卡姆的版本、传承人和一些民族乐器的普及知识。

    当你上到四楼,在民俗馆中看到一件漂亮的当地人清代服饰时,你会吃惊地看到为什么在一件衣服上同时会出现汉文化、维吾尔文化和哈萨克文化所代表的不同花朵图案,文化的交融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传承、保护刻不容缓

    赛买提·艾斯拉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非遗是移动的,不是固定的。而非遗的载体是人,如果人没了,这个东西就失去了。所以我们把人放在第一位。保护非遗传承人,我们多年的经验是,把非遗保护的资金给乡里,让他们自己培训,这样做的效果很好。以前我们搞培训,各基层点限于名额,能来的就只有一到两名。如今,他们自己培训,面就广了,一个乡能有七八个人,我们负责去督查、指导,这样效率更高了。

    他们的做法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新疆民俗专家楼望皓说,哈密地区的非遗保护过去做法是把人集中起来进行培训,这是主要的方法。可是这样,有些发挥了作用,有些没有发挥作用。而现在,他们摸索出了更好的办法,就是将大量的资金放到基层。我们的非遗保护是要群众性的保护,让更多的百姓和群众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有感召力,才能传承下去,还能活跃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哈密在设施上包括软件、硬件上都很不错。保护工作由少数人的参与发展到更多的群众参与,这是哈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宝贵经验。

    但是,传承的任务也是任重道远。阿依夏木告诉记者,中心除了6名在编人员外,其余的都是公益性的岗位。中心的40位演员全是公益性的。所有的演出都是和木卡姆以及非遗传承有关的。这些演员大都是新疆艺术学院毕业的,这些人有理论基础,他们比民间艺人的水平要更专业一些。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近距离地观看了一场木卡姆歌舞,演员个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虽然党和政府依然在对木卡姆中心不断投入,但是中心的发展还是受制于资金的限制,只能靠一些散客的每人40元门票收入补贴一些。

    阿依夏木书记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只要有5人以上的人来参观,我们就要有一场演出。有一次,一位游客在买了门票之后,还是不依不饶地追问,为什么你们对面的博物馆是免费的,而你们还要收费?我们就给他耐心地解释。可是等他全部参观完,在观看了一半的演出之后,他还是从我们的工作人员手中要回了那40元门票钱。“我就是不明白了,有些人宁可把40元钱用在吃喝玩乐上,也不情愿把这钱花在文化消费上。当然,这样的人是极少数。

    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只有各个层面的人广泛树立起文化自觉意识,包括从政府到老百姓、学者专家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能保留住我们传统文化的魂魄,传承我们民族精神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