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或将定向货币政策发扬光大 继续丰富工具箱

19.01.2015  13:08
 

  2015年货币政策工具将怎样“灵活运用组合

  本报记者   牛娟娟   见习记者   周琰

  进入2015年不过十几日,“流动性”就显示出不凡的热度。

  1月16日上午,央行 [微博] 发布消息称,近期已下发《 关于完善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管理政策支持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 》,改进支农和支小再贷款发放条件,明确金融机构借用央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发放“三农”、小微企业贷款的数量和利率量化标准,并增加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额度500亿元。

  而就在1月14日,市场上传来央行“从容应对流动性”的消息。消息称,近日, 央行续作约2800亿元到期中期借贷便利(MLF) ,主要“一对一”面向中信、浦发等股份制银行。

  市场分析认为,通过央行短短数日内的操作可以预见,为保障全年经济实现稳增长目标,手握各种政策工具的央行,将继续发挥定向调控的思路,既不会“大水漫灌”,也不会让资金紧张超出市场承受的范围,而是精准发力,通过各种工具组合的运用拿捏好“合理充裕”的尺度,不断加强流动性管理。

  央行刚刚公布的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也显示出2014年流动性管理已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数据显示,2014年末,M2余额为12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890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外,2014年12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49%,比上年同期低0.67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49%,比上年同期低0.79个百分点。

  “从数据情况看,2014年我国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利率水平总体呈回落态势,金融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结构调整。”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日前刚刚闭幕的 2015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 对今年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议明确,今年将“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其中,“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一确切表述尚属首次。

   总量把控下的定向发力

  尽管“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的表述提法新颖,但这一理念贯穿了整个2014年的货币政策操作。

  这一年,货币政策在操作上实现了几个组合:

  价格型和数量型工具的组合。年内,央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在运用数量型工具的同时,于年底祭出不对称降息,并进一步扩大了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实现了对价格型工具的创造性运用。

  长短期政策工具的灵活搭配。这一年,央行创设并运用了包括抵押补充贷款(PSL)、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一系列流动性管理工具。这些工具长短结合,有效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

  定向型工具和全面型工具配合发力。2014年初,央行前瞻性地在北京、江苏等10个地区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同时,根据流动性不同的特征,创设了多个工具,定向并定量地释放流动性,如PSL、MLF等。这类工具与降息等价格型、偏向于全面调控的政策工具配合使用,使得全年操作亮点纷呈。

  “无论是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还是传统的再贷款、降息、降准等,工具使用频率明显较以往加大,调控的'精准'、'小步'、'频率高'等特点很好彰显了灵活特性。”接近央行的分析人士表示。

  一位熟悉央行的权威人士则将2014年全年货币政策操作概括为:“以结构带总量,以点带面,以微刺激政策促进经济整体平稳增长,以定向带全面”。该人士强调,2014年最为显著的操作特点是“定向”,预计2015年定向的思路仍将继续,并进一步发扬光大,结构调整的目标将与总量政策相结合,这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工具使用上,定向的工具操作仍将占据主流。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以管理和调控货币总量为主,但在特殊时期,货币政策也发挥出了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这不仅有理论基础,也有着较为成功的国际实践。”上述人士表示。

  比如,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通过开展定向操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为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新动向。美联储实施“扭转操作”以打通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的传导梗阻,欧央行推出“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引导资金通过信贷等途径流向实体经济。在此背景下,我国央行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符合国际趋势。

  显然,2014年两次定向降准、创设抵押补充贷款工具、改进合意贷款管理等定向措施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路。

   宏观调控任务更加艰巨

  强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的政策考量之一,在于今年货币政策面临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宏观调控任务更加艰巨。

  记者从接近管理层的相关人士处获悉,近期中央的各项会议都显示出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点关注,这表明今年经济确实比较复杂,充满不确定性。而近期公布的经济和金融数据亦显示出这一特点。

  该人士称:“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意味着稳增长仍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一方面,央行不能大面积'放水';另一方面,还要落实保增长的任务,这就意味着在工具使用上要精准发力,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

   交通银行 (6.68,  -0.53,  -7.35%)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微博] 也表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也处于调整和过渡时期。当前,宏观调控仍需要在稳增长、防风险和去杠杆之间进行平衡。在此复杂局面下,单一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较为有限,有必要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进行组合操作,灵活搭配使用。

  连平进一步表示,在总量和结构问题同时存在、短期宏观调控和长期结构调整并行的复杂形势下,任何单一政策工具的效果都可能比较有限,需要运用政策“组合拳”进行灵活调控。鉴于定向降准在提高调控的针对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效果,预计2015年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等定向调整工具有可能继续被使用,但频率不会太高,综合运用各类工具、灵活搭配使用将是2015年货币政策操作的“主旋律”。

  而在 民生银行 (9.48,  -0.73,  -7.15%)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灵活运用工具组合”至少包括三方面内涵:一是松紧适度,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采取相机抉择,进行逆周期调控;二是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结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与SLF、MLF、PSL择机使用;三是总量和定向的结合,比如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再贷款和定向再贷款。

  “这种政策内涵还会随着宏观调控形势的变化不断得以丰富。”温彬表示。

   流动性扰动因素不可忽视

  “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旨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中有哪些因素会对流动性产生影响?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影响流动性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国际收支状况。过去,在国际收支大幅顺差的情况下,央行外汇占款增加是创造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国际收支趋于均衡。其次,央行使用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都会影响流动性,有些直接影响基础货币,有些通过影响货币乘数来影响广义货币。再次,金融机构行为。比如,如果银行出现惜贷行为,就会弱化货币派生的功能。有些监管政策和金融创新也会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来影响货币乘数。

  在进一步的采访中,受访专家从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取向,总结了未来一年中扰动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外汇占款变动的影响,而这又和国际收支变化密切相关。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收窄、美国退出QE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增速持续下降。2014年1至11月累计新增外汇占款不到9000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1.6万亿元。2015年,在美国进一步退出QE甚至加息、全球资本回流美国、中国经济仍有下行压力、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人民币汇率预期出现分化的情况下,预计外汇占款仍会低迷,不排除出现持续数月负增长的可能,从而对国内流动性构成紧缩的压力。

  其次,贷款的存款创造能力有所减弱。预计2015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在10万亿元至11万亿元,绝对水平并不低。但近年来,受金融脱媒加快、互联网金融崛起对存款分流的影响,贷款的存款创造能力有所减弱。2014年以来,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速持续低于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4%,而存款增速只有9.6%。未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贷款的存款创造能力趋弱。

  再次,财政存款变化影响流动性波动。财政存款不计入一般性存款,财政存款增加对流动性有紧缩影响。201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会有所加大,赤字率有所上升。但财政存款的季节性变化仍会影响市场流动性,造成流动性的波动变化。

  “总体上看,对2015年流动性有负面收紧影响的因素居多,这需要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偏松,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大投放、SLF等新型政策工具以及必要时下调准备金率来加以综合应对,保持流动性适度充裕。”连平称,针对我国经济的复杂性,当前货币政策尤其需要有机结合价格、结构和总量开展操作,以寻求更好的效果。

   2015年货币政策预想

  “从央行近期货币政策操作的从容不乱、有序发力来看,尽管今年经济形势复杂,但央行无疑已做好了政策和工具储备。”来自工行的市场分析人士称。

  有关人士表示,综合各方面信息分析,央行于2014年初在北京、江苏等10个地区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今年有望进一步扩大。此外,央行去年两次实行定向降准,后期效果有待评估。评估效果将成为是否继续定向降准的重要参考依据。

  综合各方分析,2015年货币政策操作预计将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继续丰富工具箱,完善工具储备。继续加强对国际流行政策工具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不断丰富和增加工具篮,并对这些工具进行组合和运用。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灵活搭配、合理创新。

  二是不断创新工具组合。要进一步研究归纳各类工具特征,不断完善工具箱中长期、中期、短期品种;精准把握工具操作量、发力方向和节奏。认真探索并思考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采用什么工具这一问题。同时,积极完善一套非常规的货币操作机制,以应对宏观条件的不确定性变化。

  三是继续坚持定向调控的思路。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应发挥货币当局更大的主动性,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继续坚持定向调控,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宏观审慎政策参数调整力度。适度增加贷款进度弹性,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际需求和季节性规律合理把握贷款投放节奏。

  连平认为,其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SLF、MLF、PSL等创新工具的使用力度,充分发挥这些工具灵活性、针对性、引导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法定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传统工具进行适时、适度调整。既要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及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等数量型工具,确保货币和信贷总量平稳运行,又要充分发挥基准利率、汇率中间价等价格型工具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保证汇率运行基本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