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极端化”专家谈:正确区分正常和非法宗教活动

03.07.2015  18:4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正常宗教活动、非法宗教活动、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极端思想的界限。本报邀请了新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曾和平、地力木拉提·吾守尔,助理研究员任红,就如何正确区分正常宗教活动、非法宗教活动、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极端思想的界限进行解读。

   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地力木拉提:民族风俗习惯,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忌讳,包括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文化娱乐民俗四个方面,有稳定性、民族性、地域性、使用性、变化性、融合性的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中也掺杂着一些宗教的因素,比如说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小男孩在六七岁时要进行割礼仪式,这就具有宗教的礼仪;给亡者过乃孜尔,也具有宗教礼仪。现在这些都变成了民族风俗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说,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有些方面还是有紧密联系的。

  任红: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风俗习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各民族生活方方面面,它比宗教信仰更具有广泛性。像伊斯兰教是由多个民族共同信仰的,教义教规都是一样,但是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却有很大的不同;二是一种宗教自形成以后,它的教义教规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比如说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教义和教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风俗习惯就不同了,它会随着各个民族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我们饮食的习俗、穿衣打扮的习俗,有可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曾和平: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和自治区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是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尊重,第二是对少数民族节庆习俗的尊重,第三是对少数民族婚育习俗的尊重,第四是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尊重,第五是对带有一些宗教色彩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地力木拉提: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一是对民族感情的尊重,不能简单地把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活动等同起来,更不能以宗教事务管理作为借口,对少数民族比如割礼仪式,不应该过多地加以限制或者管理,因为它毕竟已经成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二是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演化规律必须尊重,要积极地挖掘传承和弘扬民族风俗习惯中有益的因素,推动民族风俗习惯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三是提倡移风易俗,推动民族风俗习惯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相适应。

  任红:长期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对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破坏和渗透,大多数都是从文化领域,特别是针对民族风俗习惯进行一系列的渗透和破坏活动。比如说他们不断地去强化泛化阿拉力、阿拉木的概念,它原本是伊斯兰教法的专业用语,阿拉力的意思就是合法的,阿拉木就是不合法的。那么清真这个词汇传统上来说,就是新疆的穆斯林,它是在饮食领域中饮食习俗范围之内所使用的词汇,但是现在这个词汇却被“三股势力”无限地放大扩大,而且还出现了所谓的清真的拖拉机、清真的衣服、清真的暖瓶,甚至出现清真的马路的说法。“三股势力”针对民族风俗习惯的这些渗透活动,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消灭一个民族的文化,阻碍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所警惕和防范。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