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北京“百德堂”忽悠成了“败德堂”?

09.07.2015  13:21

  “百德堂”,一个听起来高大上,似乎名医满堂、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之地,结果竟成了医托云集、医德败坏、坑蒙骗人的代名词。日前,在媒体监督的助推下,多部门联合调查“百德堂”涉嫌利用医托诈骗案。据了解,盘踞在北京西站、与无德医生们沆瀣一气的医托,已经作鸟兽散。

  医托的忽悠之害,毋庸讳言。多少病人抱着最后的希望、并倾尽了最后的积蓄,来到北京求医问药。没想到刚一出火车站,便被人盯上,历经“引路”“碰巧”“同行”,不知不觉上了吊钩,到最后只开一堆发霉变质的中药。动辄数千元一个疗程的花费,让病人有苦说不出,更耽误了疾病的医治。

  说穿了,还是钱惹的祸。据报道,医托和医生的分成比例竟高达七比三,患者动辄万元的消费,医托可以提七千元。如此的暴利之下,不少人铤而走险,出现了一些地域性职业医托。需要谴责的,首先是医托的违法行径,还有医生的无良背德,他们的暗中勾连,给首善之城抹黑不少,也给患者敲响了警钟。

  可怕的是,车站、地铁附近常见的医托,监管部门居然熟视无睹,若非记者卧底、媒体曝光,可能还会常年横行下去。这就需要反思,表面上风平浪静,背地里却风起云涌,无论是对医院与医生的监管,还是对社会治安的日常监控,存在明显的缺失与漏洞。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缺失、漏洞,助推了非法行医者的肆无忌惮,直到今日,仍未见有医托被依法处置。

  其实,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下,不该发生如此轻易的忽悠骗局。比如,医院与医生的信息,药价与诊疗的流程等,都可便捷在网上获得。“百德堂”之所以被忽悠成了“败德堂”,监管部门服务与日常监督的缺位,可以说是责无旁贷。

  应当看到,“百德堂”是正规医疗机构,还拥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因此,加快对正规医疗机构信息的法定公开,是遏制诈骗、教训医托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特别是手机自媒体技术,把首都医疗服务的专项信息便民公开,同时对黑诊所、灰色地带的诊疗机构,一并发布,警醒病患。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线下打击的力度与频率,尤其是对勾结医托的无德医师、医院,要利用好信息平台公诸于世,不再让患者生病受苦被骗又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