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哥本哈根》迷住四川学子心

07.01.2016  11:52


白色的椭圆形舞台,白色的墙壁,嵌在白色墙壁里可以随时开启的两扇门。一株枯萎的白桦树,3只象牙般洁白的椅子,3个死后聚首的灵魂,带领观众重回科学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会见之谜”。

日前,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景小勇的带领下,由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执导,国家一级演员梁国庆、杨青、何瑜主演的话剧《哥本哈根》走进四川大学和四川电视电影大学,圆满结束2015年度国家话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征程。

久演不衰的经典

哥本哈根》被誉为“一部无法超越的悬疑推理经典作品”,英国剧作家迈克·弗雷恩曾凭借此剧在2000年连获普利策奖、托尼奖两项大奖,并掀起了“哥本哈根热”,它几乎是当时国外影响最大、吸引观众最多的一部戏。

该剧以德国纳粹时代的科学家海森堡和丹麦科学家波尔及其夫人玛格瑞特的亡后灵魂的回忆与对话,引出了现代科学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会见之谜”。

选择这出戏,在王晓鹰看来,既是挑战,也是一种使命。2003年,后来在剧中饰演海森堡的梁国庆向他推荐这个剧本。王晓鹰发现该剧特殊的题材和在西方戏剧界引起的强烈轰动后,当即确定将这部剧作介绍给中国观众。他从导演的角度,用敏锐的视角和清晰的思维为观众深度解读了这个“永恒的谜团”,也引发了观众对科学、战争和人类内心的探究与思考。

哥本哈根》自2003年10月首演以来,以特殊的结构方式、神秘的戏剧色彩以及激烈碰撞的逻辑思辨吸引了众多观众,累积了成千上万的粉丝,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国家话剧院久演不衰的小剧场经典。

站着也要坚持看完

在景小勇看来,由于剧中涉及的科学、哲学等问题,《哥本哈根》更容易在知识分子中引发共鸣。因此,自首演以来,《哥本哈根》作为国家话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经典剧目已成功演出10余年。所到之处,它不仅引发了学生观众群体对于戏剧的兴趣,更产生了许多关于科学与人性的深入探讨。在四川成都的两场演出,当然也不例外。

四川大学原本有一个能容纳300名观众的剧场,但因为要求观看演出的师生太多,学校无奈将演出安排在了学校的体育馆内。尽管严寒中的体育馆四面透风,大家只能坐在简陋的塑料凳子上,但这都无法阻挡同学们的热情。

剧中,3人谈战争、谈物理,说到激动处还会拿起笔在白色墙壁上演算,然而他们也谈滑雪,谈贝多芬、巴赫的音乐……大量的对白撑起了全剧的表演,梁国庆、杨青、何瑜3位演员展现了深厚的台词功底和对全场的掌控能力。台下的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舞台上时而提出的“科学的本质在哪里”等问题,又让不少人陷入沉思。

太棒了!原来话剧这么好看。”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位同学说,“对于剧中讲的故事我非常熟悉,但我从来没想象过用话剧的方式呈现我心中故事的样子。通过演员的表演,我对这段历史、对于科学精神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大于戏剧的价值

演出十几年,主演从未更换过,《哥本哈根》不仅让3位演员有了空前的默契,更成为他们演艺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作品。

每当《哥本哈根》拉开大幕,杨青说,他和梁国庆、何瑜就仿佛“”成了一个人。在杨青看来,《哥本哈根》就像一块魔方,“人物的思想、情感是无穷的。”所以尽管演了400多遍,每一次演,她都能找到不一样的乐趣。

哥本哈根》是何瑜一直期待的好剧本。在这个剧组,他遇到了好导演和好搭档,所以只要剧院安排《哥本哈根》演出,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参加。

对于梁国庆而言,《哥本哈根》已经成为一种情结。当初,为了演好角色,梁国庆在国家图书馆泡了一个多星期,看了各种物理学、历史学、个人传记等书籍,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通过《哥本哈根》让更多的人关注戏剧,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我认为我做了一件好事。”梁国庆说。

当然,国家话剧院对于戏剧和科学的普及不会停。今年,《哥本哈根》将走进更多的校园。(本报记者 刘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