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外资撤离论”是个伪命题
新疆日报网讯 近一段时间,“外资大批撤离”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制造业熬过了2008年,却熬不过2015年。事实果真如此吗?外资真的在大批“离场”吗?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了吗?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明确指出,“外资大批撤离”的说法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
最新权威数据让“外资撤离论”这个伪命题不攻自破。2014年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8%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1.7%,利用外资规模首次跃居全球首位。即便今年前两个月,中国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也同比增长近四成。
数据证明,不能用“井底之蛙”的视野、“听风就是雨”的推断、“人云亦云”的心态看待外资在中国的发展。而且,仔细分析个别要关闭或已经关闭中国工厂的外企,当年大多都是奔着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出口成本来的。他们的离场,恰恰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必然结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条件正在改变。过去中国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利用外资空间比较大,如今传统制造业投资相对饱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再走“铺摊子”的路显然行不通。曾经粗放发展的“三来一补”企业正成为一些地区“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改造重点。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态度不仅没有改变,相反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最新公布的2015年版中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开放力度堪称历年来最大;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全面铺开普遍备案有限核准制度、修订外商投资相关法律,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方式……通过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中国正打造更公平透明的市场软环境。
在会聚近70位全球跨国公司CEO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很多境外大企业争相表达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并认真研读中国政府新一年的改革发展任务,不断释放对中国市场扩大投资的积极信号。
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市场的潜在优势更加凸显。庞大的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但本土人才的素质不断提升;中国多年发展积累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目前仍具备难以替代的优势;伴随工业信息化、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服务业崛起,创新驱动型的中国经济正孕育无限的投资新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正紧跟世界新一轮产业化变革浪潮,抢抓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大机遇,奔向经济升级、提质、增效的光明未来。对外资企业而言,最关键的是要准确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以一种更客观理性的心态看待中国市场变化的“现在时”,把握好更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将来时”,在更紧密的全球化合作中,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共享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