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访惠聚”工作组干部讲述下派的故事

13.02.2015  13:42

  (记者郝玉 李志刚)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年来,乌鲁木齐市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捧出一颗真心服务群众,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2月12日,在乌鲁木齐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表彰动员大会上,84名市派工作组先进集体代表,340名市派工作组先进个人走上主席台,接受表彰。

  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看着身边一同参与“访惠聚”活动的战友们,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办好事的一幕幕,又浮现在他们眼前。  

     百姓的事,没有小事

  “百姓的事,没有小事。”赵文军告诉记者,这是下派社区最大的感受。

  赵文军来自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戴着红花上台接受表彰,散会后,他赶紧回到了下派的开发区(头屯河区)南彩门社区。

  南彩门社区自建房多,有流动人口6000多人,常住人口1500余人。社区每天都要接待许多居民,赵文军说:“每个岗位都是规定好的,不能缺人。

  不是赵文军较真儿,而是岗位规定和服务标准在南彩门社区真的是一件大事。也正是在赵文军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才让南彩门社区成了全疆首个管理与服务标准化试点社区。

  “社区工作上的微小偏差,对老百姓来说可能造成的影响就会很大。”赵文军说,比如,社区哪个岗位上人员出现变动,新上来的工作人员对办事标准和细则再不清楚,往往就会让居民来回跑趟,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别看这些事小,做不好,影响的就是社区的口碑。”赵文军说。

  赢得口碑不仅要做到服务标准,还得从小事抓起。南彩门社区经常停电,这便成了工作组工作的一个重点。

  去年4月17日,南彩门社区马家庄立起来第一根新电杆,并被贴上“电网001号”的字样,新电杆立刻引起了居民的关注。

  “听说要改造电网,改造好了就不会总停电了。”居民马德贵的话一出口便引起了热议。

  “不仅如此,还要改造下水管网,还要建小游园。”居民间又传开了几个好消息。

  一个月后,施工完毕。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下派工作组联系了电力公司、建设部门和施工单位,投入140万元,对老化的电力线路、淤塞的下水管网整体翻修。彻底解决了辖区居民的生活难题。

  “身上的土多了,和百姓的心贴近了。”赵文军说,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从“讨公道”到学知识

  以前遇事喜欢上社区“讨公道”,现在没事喜欢来社区听听法律课,吐迪·买买提说,这是张加强教他的。

  张加强是市司法局副调研员,下派到沙依巴克区平顶山社区,这里留守妇女多、儿童多,居民法律意识淡薄。社区和工作组一直将其作为工作重点,吐迪·买买提就是这样与张加强认识的。

  “我受伤了,老板给了我2500块钱,你说,这合理吗?”吐迪·买买提说。

  去年4月,吐迪·买买提干活时,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当时,雇主给了2500元医疗费之后,拒绝赔付任何费用。 吐迪·买买提家庭困难,无力继续支付医疗费用,所以,他找到市司法局寻求法律帮助。

  “真是挺费事的。”张加强说,吐迪·买买提属于临时用工,所以雇主拒绝支付相关费用。

  工作组费尽周折,经过多次调解,最终雇主又送来了劳务报酬和误工赔偿、医疗费等8500元。

  吐迪·买买提的问题解决了,但也给张加强留下了一个启示。

  “这看似是一个人的小事,可如果解决不好,很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大事。”张加强说,综合考虑,应当先给居民普法。

  结合自身优势,张加强的想法得到了市司法局领导的重视,并组织两名律师与社区签订《帮扶共建法律服务协议》,并开设了“律师值班日”。律师每月固定来社区坐班,义务解答各族居民的法律咨询,用真实案例给居民普法,有问题现场解决,使真正有诉求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法律帮助。

  吐迪·买买提出院以后,给工作组送了一面锦旗, 工作组将锦旗挂在了办公室里。

  “是想让老百姓都知道,不要出了事才想起来法律。”张加强说。

  下派平顶山社区以来,工作组和律师已为辖区居民解答各类法律疑难问题347个,内容涉及房屋拆迁、劳动争议、财产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等。

  “把好‘第一道防线’,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张加强说,工作组已联合社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9起,调解成功率100%。

    成绩也有社区的一半

  走到主席台前,王建代表工作组,接过市派工作组先进集体的荣誉证书。他说,这份荣誉也有社区干部的一半。

  “只有站在群众角度,才能把好事办好。”王建说,这是社区干部用行动教会他的。

  王建是市纪委纪检监察员,去年3月,他和5名同事一同下派到天山区团结路片区管委会八户梁社区。从办公楼里走到基层,工作组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工作没有抓手。

  八户梁社区辖区面积0.147平方公里,居民3400多人,流动人口多、自建房多、出租屋多、社情复杂。

  社区有一名八旬老人,儿子在监狱服刑,一到过节老人就想见儿子。工作组原先认为,多陪陪老人,或者送些慰问品能缓解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

  然而,社区却有别的打算。

  “奶奶,今天我们带您看儿子去。”去年国庆节前,来到老人家后,一名社区干部提议,给老人梳洗一番,带她去见儿子。

  于是,有人蹲下给老人洗脚,有人给老人梳头,有人给老人剪指甲。很快,老人从头到脚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换上干净衣服后,社区干部开上车,送她与儿子见面。

  王建说,他的七旬母亲也不在身边,当看到老人与儿子团聚的画面,他明白了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小区原先道路泥泞,没有路灯,居民晚上不敢出门,社区干部加班加点修马路,装路灯,整顿治理社区。社区着力解决群众的所急所难,这些都被工作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去年下半年,工作组集中收集民情,了解到居民买菜不方便,便四处联络在辖区建起蔬菜直销点;了解到社区贫困户多,便设立扶贫帮困基金,结对子扶贫帮困10余户;成立19支便民服务队,为居民提供各类无偿或低偿服务……

  一年里,工作组集中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改善基层面貌的同时,在群众中赢得好口碑,打开了基层工作的局面。

    七访法”访出真民情

  入户访、送门访、集中访、早上访、借力访、真情访、热线访。市食药监局“访惠聚”工作组下派高新区(新市区)高新街街道昆明路社区一年,借力“七访法”,走进了居民家的门,访出了真民情。

  昆明路社区总人口11353人,辖区企业多、商户多、单位小区多,流动人口多。工作组刚来社区,经常遇到居民不开门,或者开门不让进的情况。走不进居民家门,就意味着访不到真民情。

  “‘访’是下派工作第一步,能不能把‘访’的范围扩大,不仅仅拘泥于入户?”工作组组长王小明思考着这个问题,直到有一次,他发现早上小区广场有很多居民在晨练,他没有表明身份,主动上前与居民打招呼,拉家常。

  闲聊中,王小明得知了不少群众的真实想法,比如大家对环境卫生有意见,下岗人员希望有技术培训等。而这些想法,都是在入户时,群众没有说的问题。

  这打开了工作组的思路,逐渐地,工作组将常规的入户访,延伸到“早上访”。现在,如果早上来到昆明路社区,就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工作组成员一边锻炼身体,一边与身边居民聊天。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参加晨练。社区有一名居民,身患残疾,平时从不出门,工作组曾多次入户,都未能敲开她的门。

  工作组没有再去找她,而是找到了她的丈夫。了解到她因为残疾有些自卑,性格孤僻,不愿融入社会。工作组和她丈夫商量,一起帮她走出阴霾。

  通过她的丈夫,工作组进入了她的家,轮流每天为她做护理,陪她聊天。经过一段时间,她主动提出了“希望出门走走”。于是,“借力访”很快在工作组推广。

  不仅如此,工作组还利用居民来社区办事、与居民交流等机会,广泛收集居民心声和诉求。

  截至目前,工作组收集居民反映的突出问题597条。工作组已把所有诉求整理成册,并列出解决方案,通过一年努力,已解决了残疾人救助、困难家庭子女就业等大部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