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惠聚】“小”天地里有大作为
“是工作队成立的‘希望’缝纫合作社帮我实现了就业梦想,我们不用出村就能上班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我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2018年的元旦刚过,在新疆莎车县阿热勒乡喀拉扎克村,希尔瓦娜木·麦麦提满脸笑容、信心十足。
喀拉扎克村全村现有317户1380人,2442亩地,其中贫困户89户361人,人均占有耕地1.77亩。人多地少、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就业技能缺乏等因素制约着该村的发展。莎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访惠聚”工作队驻村后,把“如何带领群众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早日脱贫”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深入走访入户、反复调研论证,因人因户施策,为该村实现脱贫找到了一条好路子。
小课堂增强脱贫本领
针对农民群众缺乏就业技能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引领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请进来”,就是依托“农民夜校”这一有效载体,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建筑、电焊、烹饪等专业课程,从莎车县邀请与课程相关的8名致富能手现场讲课,手把手传授创业技能和致富经验,帮助村民开阔视野,增强务工本领。“走出去”,就是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高、参加过农民夜校培训的富余劳动力分批次输送推荐到邻乡或兄弟县市,让村民在实践锻炼中学技能、长本领,增加收入。去年,工作队共组织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人员620人次;先后带领243名贫困青壮年到莎车县城以及邻县的大型建筑工地、红枣加工基地、砖厂等地务工,通过帮扶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每天最低收入120元算,月均收入3600元。
小坚果筑牢致富基础
喀拉扎克村近90%的村民家里都种有巴旦木,全村种植面积1650亩。由于信息渠道闭塞,一些分散种植或产果量较低的农户都是自产自销,销售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在走访入户过程中,工作队队员看到一些农家院落里堆放着卖不出去的巴旦木很着急,几名队员就分头联系干果市场和收购公司,4.95吨堆积在农户家的巴旦木全部被莎车县巴旦木有限公司收购,一些农户被意外而来的惊喜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帮助农民长期持续种植巴旦木,在工作队的协调和帮助下,莎车县巴旦木有限公司与280户种植户签订了巴旦木长期供货合同,收集的巴旦木全部用于生产巴旦木乳饮料。经测算,每亩巴旦木平均产果18公斤,每公斤按20元计算,全村1650亩巴旦木收入可达59.4万元,280户种植户,每家平均增收2121元。
村民如丽曼古丽·图尔荪喝着从自己地里“种”出来的饮料,激动地说:“是工作队帮我们把没卖掉的巴旦木都卖光了,我们不仅鼓了口袋,而且还让那么多人喝上了我们种的巴旦木加工的饮料,工作队亚克西!”
小缝纫拓宽增收渠道
为了鼓励农村妇女走出家门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工作队充分发挥本村妇女擅长缝纫的实际,在全村范围内“招募”到23名有缝纫手艺和合作意愿的村民,在2017年6月成立了“希望”缝纫合作社,工作队还购买了10台崭新的缝纫设备,筹集到1万元资金保证合作社正常运转。合作社规定:每名社员月基本工资800元,每做一件衣服提成4元。
麦麦提尼亚孜·玉素甫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裁缝,他一直都想在街面上租一间店面扩大经营,但因租金太高没有实现。自从合作社成立后,麦麦提尼亚孜·玉素甫就成了合作社的师傅。合作社成立两周,就接到了第一单生意。女工们在约定的时间里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附近几个乡参加“红歌”比赛的500件成衣制作任务,为合作社赚下第一笔收入1.5万元。据了解,合作社成立半年来,已帮助23名妇女实现人均增收5817元,小小缝纫机圆了农村妇女增收的梦想。(杨新远 刘贺)
(责编:杨睿、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