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惠聚”:凝心聚力改善基层面貌
张小雷: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厅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组成员、院长
刘学军: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
古再丽汗·艾买尔:自治区人大代表、于田县喀尔克乡麦盖提村村民
去年,按照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全区7.4万余名机关干部组成1.1万个工作组,覆盖所有乡村社区,围绕六项任务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深入了解民情,落实惠民政策,凝聚人心。
2015年,进一步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代表委员畅谈:
张小雷:做村里的专家
去年,自治区科技厅住和田地区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工作组依托科技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还改变了乡村面貌。其中,住克西拉克村的工作组积极开展的“林下养鸡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养鸡两轮,使得克西拉克村集体经济收入新增15万元以上,比前一年增加了3倍多,带动9家养殖农户增收10万元。
“这些实践经验证明,科学技术不仅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党支部解决问题和组织生产的能力,也可以让村民通过亲身体验科学的生产实践,主动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文明。”张小雷说。在他看来,通过科技“造血”,村集体有钱了,村“两委”班子有了话语权,村干部的威信也竖立起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也就有了抓手。
“其实在基层大有文章可做,科技工作者关注农村、关注基层,不是‘大炮打苍蝇’。我们的科研专家、科技工作者不能光关注‘高精尖’,还要主动接地气,做村里的专家,做村里的科技人!”张小雷说。
张小雷建议:在科技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可以大力实施“万村科技增收行动计划”,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计划不懈努力3年至5年,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的推广,使每一个村至少有一个村集体经营的项目,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
刘学军:基层是个大熔炉
刘学军是住莎车县伯什坎特乡英阿瓦提村工作组的干部,因住村尚未结束,这次他请假来参加自治区政协会议。
说起这一年来的住村经历,刘学军感慨万分。“这一年的基层生活对我触动很大,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经历,也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会受益终生。”
一年来,刘学军和6名同事认真开展入户走访工作,累计走访群众428户,宣讲1330人次;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和五保户32户,发放慰问品、慰问金;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小麦收割等“三夏”工作;修建超市,提高村集体经济实力;养殖家禽,引导村民转变致富观念……通过一件件实事,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记得我们刚到村里不久,在走访中发现村里还有100多户人家没有通自来水。我们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修挖4公里自来水管道。许多老百姓都主动前来和我们一起挖埋管道,给我们工作组送茶端水,令大家非常感动!”刘学军说,“只有真正了解群众最真实的需要和困难,才能真切体会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产生相互的信任和感情。”
进入冬闲后,工作组积极组织各种培训学习和文化活动,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现在,英阿瓦提村由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
刘学军说,随着“访惠聚”活动的深入,今后的工作会干得越来越实,也会把在基层学到的经验、收获的真情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古再丽汗·艾买尔:村里的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古再丽汗·艾买尔所在的喀尔克乡共有13个村,“访惠聚”工作开展以来,自治区政府住村工作组、于田县政协住村工作组、于田县土地管理局住村工作组等多支工作组给喀尔克乡带来的变化,是过去村民想都不敢想的。
“每周四住村干部都要在村里举行宣讲,讲新疆‘三史’、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讲‘去极端化’,干部的话都是‘苞谷馕’语言,他们爱讲,我们爱听。”古再丽汗·艾买尔说,一年多来,村里穿蒙面罩袍的妇女没有了,留大胡须的年轻人也没有了,“文明进步的风吹进来了,没人相信那些歪理邪说。”
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去年10月,喀尔克乡通往各村的40公里路由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每个村都争取到了扶贫项目,盖起了鸡圈、羊圈,三个村修了葡萄架,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了;今年工作组还要给乡里挖10口井,开春就要开工了……古再丽汗·艾买尔一一细数着工作组为改善民生做的好事实事。
“民生连着民心,工作组把村民的心都暖热了,大家都非常感动。”古再丽汗·艾买尔还说,去年于田发生7.3级地震,不少住村干部自掏腰包,帮助农民盖新房,每个村都有三四户村民受到资助,“大家都说,住村干部就是我们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