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
本报讯米塑、竹壳雕、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剪纸、竹编、象牙雕……乐清非遗文化作品的展台前,吸引了温州大学学生驻足观看。
5月7日下午,由乐清市委宣传部、共青团温州大学委员会、乐清市文广新局主办的“新青年下乡”活动之乐清非遗文化走进温州大学活动,在温州大学溯初学区广场举行。这也是乐清非遗首次走进高校。
“先做水滴状,上窄下宽,再用指头按压一下……”米塑展区前,我市米塑传承人郑小红现场教授花朵制作的方法,大学生们学得起劲。“感觉很新鲜,而且很有趣。”学生郭国栋说,学校社团有做泥人、泥像之类的,米塑还是第一次见。“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多多接触非遗,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把它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
当天,大学生们还上了一堂剪纸的非遗课,乐清市剪纸研究会会长周是一现场讲解并传授剪纸技艺,在老师指导下,初学剪纸的同学们用红色纸张剪出一幅“年年有余”,很兴奋。
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将乐清非遗带进温大,不仅增强了双方的互动交流,也对宣传、传承和保护乐清非遗文化有积极作用。
我市非遗资源丰富,截至目前拥有各级非遗项目142个,其中,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等属国家级的有5项。与以往非遗走进我市各社区、中小学校园不同的是,此次将乐清非遗带到大学生身边,不仅让大学生零距离参与、感受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而且大学生们可以更深入理解和发掘非遗的内涵,做调研、写论文,进一步助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据悉,2015年8月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以来,温大各学区院校和乐清各乡镇街的文化礼堂结对,通过实施科学理论引领、文艺送演乐民、志愿服务接力、文化传承星火、硕博服务惠农等计划,为我市文化礼堂带来了百余场形式各异的活动。
往常“新青年下乡”活动是由学生走到基层,而此次以非遗走进校园的创新方式,增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展示了乐清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拓展了“新青年下乡”的内涵,增强活力,提升了“新青年下乡”活动品牌建设。
作者:陈露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乐清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