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
“以前因为孩子小出不去,现在好了,在村里当上了工人,还学到了技术。”和田县英阿瓦提乡艾吉克村村民布阿依夏木·依明道出了不少贫困群众心中的幸福感。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新疆的落地生根,扶贫车间、扶贫工厂等“新生事物”走进众多乡村,让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的朴素梦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在家门口就业,贫困群众不仅可以实现家里、地里、厂里都不耽搁,而且随着就业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就业观念、眼界思维、文明意识等也会逐渐改变。从整体长远来看,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有助于为乡村发展注入生机活力,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有助于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家门口就业,需要产业的有力支撑。产业是就业的前提,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家门口就业梦才能得到有力的托举。从打造升级馕产业,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引进电子组装、制鞋制帽等“小快灵”企业,到开发护林、护水、护路等公益性岗位……近年来,我区各地精准掌握贫困群众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在群众家门口实现产业和就业的同频共振。另外,在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的今天,电商平台不仅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添了科技色彩,也为脱贫攻坚打开了一片崭新空间。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打破单一的产业发展路径,实现一二三产业的齐头并进,“家门口就业”才会获得更加坚实、更可持续的支撑。
家门口就业,需要政府的持续跟进。对吸纳群众就业的工厂车间,需要关注如何增强发展潜力、市场意识、盈利能力;对到工厂就业的群众,需要考量如何强化技能培训、给予发展机会、落实权益保护;对依托电商平台的群众,需要考虑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打通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对经营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的群众,需要思考如何改善村容村貌、统一服务标准、让游客有“回家”的美好体验……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增强问题意识,下好绣花功夫,在产业布局、政策优惠上更有针对性,“家门口的就业”才会行之久远,脱贫攻坚才能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小到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大到一个国家的欣欣向荣,都建立在实干和奋斗的基础之上。只有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金饭碗”才会端得牢、端得稳,“家门口就业”才会叩开幸福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