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精神常驻心田
300余部科普微电影从风景、民俗、民生等多方面展现了多彩现代的新疆;科学沙龙、科学实验秀等200余场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吸引数万名群众共赴“科普盛宴”;数十位科技界高层专家学者围绕防治新疆荒漠化这一主题,与媒体、公众深度交流……刚刚过去的9月,新疆首届科普微电影、动漫、舞台剧大赛圆满落幕。(10月29日《新疆日报》7版)
如果说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是科技迷的福音的话,那本届大赛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就是新疆今后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伪科学却仍然大行其道,迷信事件也越来越多,甚至可以称得上“前仆后继”:从“吃绿豆能治百病”到日本核辐射引发的“抢购食用盐”风波,从张悟本神话到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从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到“世界末日将来临”……几年后的今天再说起这些事儿,很多人都唏嘘不已。但唏嘘也仅仅是唏嘘,丝毫不能阻挡新一轮的“伪科学”命题不断来袭。说到底,源于人们心中缺点科学精神的支撑。
何谓科学精神?曾主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的科学史家许良英先生如此概括:“求实和崇尚理性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容。它一方面要求科学家在治学上必须诚实、严谨、尊重实践、忠于事实;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
事实早已证明,公众是否具有科学精神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如果说在前些年,具备科学精神只是对科学家的要求,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这已经成为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仔细观察一下便不难发现,公众普遍具有科学精神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较高;公众科学精神淡漠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低。
著名作家王蒙谈到新疆时曾说:“只有用知识取代愚昧,用科学精神来指导生活,用文明替代不文明,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的确,我们所生活的新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百姓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精神更是奢谈,这就间接为一些宗教极端势力的生存提供了土壤,成为发展稳定的羁绊。试想,那些参与到暴力恐怖活动中的青少年,但凡有一点科学精神,又怎么会去充当分裂势力的牺牲品?所以,我在本文开头毫不夸张地说,本届大赛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就是新疆今后发展的动力。
当然,科学精神的培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待科学精神深入人心之时,我们生活的这片家园一定会更加美好。(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