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伊犁旅游业不断推陈出新
仅以新源县那拉提镇为例,那拉提镇阿拉善村与那拉提景区仅一路之隔,是以哈萨克族村民为主的牧业村。近几年来,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牧民一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放下牧鞭,从事旅游业,有的牧民经营毡房和马队;有的组建了民间歌舞团,向游客展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族牧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外地游客的影响下,不断接受新事物,其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因旅游而发生着巨大变化(见本报7月29日五版)。目前,新源县已形成“东有那拉提草原,西有苇湖湿地公园”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今年,伊犁州直将力争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旅游人次1800万。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伊犁州直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拉长了旅游产业链。这样的成绩更得益于伊犁州直近年来一直着力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目标,牢固树立“特色为要、文化为魂、自然为基、人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伊犁国际旅游谷战略,全力推进旅游发展模式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全季候旅游转变,强化旅游引领,推动产业融合。
推动全域旅游是中国旅游业面对新形势、新理念、新问题、新趋势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理念、模式,是“五大发展理念”在旅游业上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创建,是国家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安排部署。自治区党委专门研究部署了新常态下新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新疆要实现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今后,新疆旅游业要坚持“特色为要、文化为魂、自然为基、人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业态融合的旅游。要实现全域旅游,就要让旅游业切实贯穿百业千态中,让百业千态都有旅游元素。伴随新疆各地积极探索“旅游+”,“旅游+互联网”“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智慧”“互联网+自驾”等各种浪潮席卷,为全疆全域旅游建设奠定基础。在百舸争流中,伊犁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何有机整合全域资源发展旅游业?昭苏县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新疆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起始于2013年昭苏县的探索与实践。前不久,新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在昭苏县召开。昭苏县不仅在全疆率先推进全域旅游,还将全域旅游与文明县城创建、解决就业相结合。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布局,将全域旅游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等多规融合,形成全域旅游与马产业、现代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相辅相成、相融相盛。编制完成重点景区控制性详规,使全域旅游按照科学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稳步推进。聚焦县域旅游资源优势,高位规划“两核三环”:即以旅游业和马产业为核心,三大旅游环线为脉络,对县域资源进行差别化串联的旅游空间布局,着力构建集草原风情、特色产业、生态城镇、民俗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体系,打造世界旅游精品目的地。
上周,第二届中国新疆·昭苏自行车赛开赛,这一赛事开创了旅游业与体育产业相结合的多元化道路。还是在上周,来自国内15个省市的126辆房车驶入伊犁,参加2016中国·新疆自驾车房车露营产业发展大会,同时也标志着百余辆房车游伊犁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活动吸引了国内5000余名露营爱好者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推动了自驾车房车旅游今后在伊犁的常态化发展。
伊犁这一方水土,受惠天山,风光秀丽,生物富集,自然保护区广布,文化遗存源远流长,民俗风情异彩纷呈。只要我们发展适时对路的旅游项目,拓宽思路,不断推陈出新,就一定能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精心烹制出一道吸引八方来客的“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