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水十条”:系统治水思维贯穿始终
◆本报记者岳跃国
“水十条”发布以来,舆论不仅关注其力度、深度,也关注其广度、宽度。10条、35款、76项、248个具体措施,通篇贯彻系统治水思维。
从关注范围来看,“水十条”不仅关注水环境、水安全,而且强化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统筹考虑地下水、地表水、海水防治。
从关键环节来看,“水十条”对节水、洁水、调水、用水、供水、取水、排水等都做出了具体部署,环环相扣,全链条治水的特征明显。
从政策领域来看,“水十条”对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等都有部署,对水质、水体、水耗、水量等都有考量。
从治理主体来看,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全方位治理主体得以明确,环保、发改、水利、财政等全方位责任主体得以落实。
防与治的结合,水与陆的统筹,河与海的兼顾,工与农的同治,城与乡的并治,标与本的兼治,背后都是系统治理思维。
的确,“水十条”并非简单治水,而是涉及到整个生态环境的治理,更深层次地直击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
有评论称,“水十条”盘子铺得更大了,战线拉得更宽了。也就是说,控制措施是系统的,控制对象是全面的,着力方向是立体的。
在这一思维指导下,今后,污水要治,好水要护;水质要保,水耗要降;源头要控,过程要管。
参与编制“水十条”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认为,“水十条”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做了具体部署,对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和交通源做了具体安排,同时对地表水、江河湖海都做了安排,既全面、系统,又符合水环境本身规律。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朝霞认为,“水十条”的最大亮点是突出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 :“江河湖海是一个整体,不能分而治之。”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系统治理思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具体落实。
实际上,在“水十条”之前,不少地方的治水实践已经开展了相关探索,将水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系统防治。
浙江开展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上海今年3月启动了以洁水、畅水、活水为重点的“三水行动”,湖北则提出科学治水、节水、贵水、保水,力求“生水”、“增水”。
“水十条”可谓充分借鉴了地方层面的治水经验,同时这一理念也充分吸取了以往水污染治理的教训。
以往,只注重治污水,一些水质优良河湖没有得到应有保护;只注重个别因子减排,水环境质量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只注重末端治理,源头防控落实不到位;只注重水质,水耗量增加的局面很难控制……
治水难,就难在其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治理可谓找准了症结,开对了药方。
接下来,各地将相继出台更加符合地方实际的实施细则。可以预见,系统治理的思维也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